《生物医学转化》3位编委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分别公布了2023年院士增选院士名单。中国科学院新增选59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新增选7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
《生物医学转化》副总编辑、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郑海荣研究员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编委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黄晓军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吉训明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至此,《生物医学转化》编委团队拥有7位院士,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5位,中国科学院院士2位。
《生物医学转化》于2020年7月3日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创办,2020年12月30日正式创刊,国内统一刊号为CN 62-1218/R,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ISSN 2096-8965,现为季刊。《生物医学转化》主管单位为国家教育部,主办单位为兰州大学,编辑部设在pc28预测在线预测神测网3.2。
相关阅读
郑海荣,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主任、医学成像科学与技术系统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级医学成像技术装备工程实验室主任、Paul C. Lauterbur生物医学成像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研究医学成像与医疗仪器系统,声学/磁学生物物理。提出隐正则化稀疏快速成像理论和高速成像电子学新体系,突破了医学磁共振成像速度慢的难题;带领团队成功研发我国第一台3.0T高场磁共振、国际首台5.0T超高场磁共振并实现产业化,打破了国外长期垄断;提出声辐射力生物测量新方法,研制成功新一代无创超声弹性模量成像仪器,实现了超声换代跨越,在全球逾千家医院使用;提出超声辐射力神经调控新原理,研制成功世界首台无创伤型脑神经调控仪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被他引7 000余次,获授权发明专利140余件;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先后主持了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科技先导专项等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是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曾获何梁何利科技青年创新奖、陈嘉庚青年科学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和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等。
黄晓军,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学部委员,法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通信院士。
从医36年来,黄晓军一直工作在临床和科研一线,带领团队突破国际半相合移植禁区,创建白血病治疗新模式,使亲属成为移植供者的概率由不足25%上升至几乎100%,使半相合移植治疗白血病的3年生存率从约20%升至70%左右。2016年欧洲骨髓移植协会发文称之为“北京方案”(Beijing Protocol)。“北京方案”在全球首次实现半相合移植疗效优于化疗、首次实现半相合与全合疗效相同,改变了世界半相合移植“不可逾越”的传统观念,目前“北京方案”成为中国首位、全球过半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式,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成为全球最大的单倍体移植中心。
吉训明,现任首都医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院长,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兼任互联网医疗诊治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卒中抢救中心主任、中国老年健康促进工程和国家百万卒中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长期从事脑卒中防治与转化医学研究,专注于我国动脉和静脉性卒中发病机制、脑血流重建与神经保护研究。主持973、86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军民融合重大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在脑动脉和静脉卒中领域进行了系统创新性研究。成果以通讯作者发表于《NEJM》《Lancet Neurology》《Nature》等期刊,连续五年入选爱斯维尔中国高被引学者。获发明专利授权80余项、国家“创先争优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以及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吴阶平医学创新奖。担任《Brain Circulation》《Neuroprotection》《Conditioning Medicine》杂志主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北京学者。
相关阅读
- 上一篇:兰大二院举办第十五期“萃英医联”线上疑难病例讨论会[ 11-24 ]
- 下一篇:兰大二院消化内科成功开展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 1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