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后的营养和饮食指导
脊髓损伤后,一般患者及家属常常会把注意力集中在骨骼脱位的复原、运动和感觉功能的康复、大小便的控制等较为明显可见的问题上,但对于其他身体状况或体内的变化,常因为不瞭解或照顾上的疏忽,而无法给予患者全面的照顾。其中关于脊髓损伤后的体重改变、营养均衡、水分的变化、血液中电离子及内分泌失调等,由于未能加以注意而引致后期合并症的產生,此乃始料未及。脊髓损伤后常见的新陈代谢及内分泌问题,包括营养均衡失调、体重的改变、胆固醇偏高、血中电离子不平衡、内分泌的荷尔蒙失调、贫血、骨质疏松症等,以下将逐一予以介绍。
营养均衡失调
脊髓损伤患者在急性期受伤住院后,常需要接受头部固定或颈椎牵引治疗,如此往往增加餵食上的困难;同时因为脊髓损伤所造成的手部功能障碍,使得患者本身也无法顺利的自行进食而需家属的帮忙,再加上因为以上生理问题而令患者產生心理上的障碍、沮丧进而导致心情郁闷、食欲不佳、进食的慾望大减。以上状况若患者或家属不加以注意或增加饮食的总量,常常会引起饮食不均衡;另外再加上手术后伤口愈合所需的大量营养补充、脊髓损伤后合併症如压疮、肺炎或尿道感染而使得体内的新陈代谢速率增大,均是引起营养失调的主要原因。假使发觉身体体重低于标准体重超过10%以上、血清中白蛋白低于3gm/dl、血红素低于12gm,便代表体内营养出现警讯需加以注意。
体重的变化
在受伤后的初期,患者常会发觉体重有下降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在受伤后骨头及软组织受到破坏,另外细胞内所含有的高水分往细胞外聚集,同时合并在急性受伤后第一个月内常会有夜尿增加,所以常造成体重的下降。再加上上述所言受伤后由于生理、心理的因素所引起的饮食减少或营养失调,会让体重下降更加明显。截瘫,干细胞,轮椅,康复,导尿截瘫但是体重在慢性期的表现便大不相同,在受伤6个月以后常见体重慢慢增加,因为脊髓损伤后合并肢体瘫痪,肌肉会慢慢產生萎缩,最后甚至会被脂肪细胞所替代,再加上患者常因活动障碍出门不易而逗留家中,食物摄取量增加但活动量却是减少,而產生营养过剩的问题,甚至形成肥胖,而肥胖又令人觉得活动不方便,容易產生疲倦,所以恶性循环地使活动量更为减少,最后致使体重大幅增加。但是肥胖却不是福,因为肥胖容易引起心脏血管系统、脑血管系统、血糖控制、血压控制异常、血中脂肪增加等问题,让脊髓损伤患者除了肢体活动、感觉异常等烦恼以外,还需面对更多的难题。
胆固醇的变化
据以上所述,慢性期的脊髓损伤患者除了面对肥胖的问题之外,常会发现体内的高密度胆固醇减少,低密度胆固醇及血液中的三硝酸甘油脂上升,而引起血管中的动脉硬化,再加上受伤后的血液中血糖控制异常、日常生活活动量减少或在家中运动训练的时间过少,便容易导致心脏血管方面的疾病,例如:心绞痛、心肌梗塞等等。
高血钙症
年轻的脊髓损伤患者,较有机会在急性期时出现高血钙症候群,而其主要原因是受伤后肢体活动减少导致钙质从骨质中流失,同时骨骼中的骨质再生减少。若临床上常出现头痛、倦怠、躁动、恶心、呕吐甚至癫痫的产生,此时便得注意是否血液中钙质有过高的倾向。高钙血症除了引起临床不适症状以外,因血液中钙质增加进而易引起尿液中钙质的升高,一般而言此时经由肾脏排出的钙质为正常人的3倍,这样的结果有可能引起泌尿道系统的结石,甚至因为骨质流失而产生骨质疏松症。为防范于未然,必须鼓励并协助患者提早下床,增加肢体的活动度,以尽量避免钙质从骨骼中流失,同时需要摄取足够的水分,如果头痛、倦怠、躁动、恶心、呕吐等症状仍无法缓减,便需要适当的药物治疗。
血液的变化
脊髓损伤后急性期常有短暂的贫血產生,此可能是因为细胞内含水量產生变化所导致的稀释作用,但通常进入慢性期以后均会逐渐恢复,若贫血的情况持续需注意到是否有营养不均衡或是慢性感染,如褥疮、尿道感染所导致的。另外,还必须注意血液中糖元的变化,因为在急性期约有40%到70%的患者,会产生血糖耐受障碍的生理变化,但随着时间过去均会慢慢改善。
饮食治疗原则
由于脊髓损伤后患者活动度下降,同时在居家生活中也是以静态活动为主,造成他们的基础代谢率下降,相对地所需消耗的热量也不多。一般而言,对四肢瘫痪的患者其所需的热量约为每天每公斤23大卡;但对于下肢瘫痪的患者由于活动度较高,故热量约为每天每公斤28大卡。日常生活饮食摄取的选择应为高纤维、低脂肪、低胆固醇饮食及热量的调整,以期望减少血液中三硝酸甘油脂及中性脂肪质,以达到能同时控制体重及维持长期康复治疗所需的能量消耗。
饮食摄取上也应避免高热量食物,如油炸、肥肉、甜点、蛋糕、冰淇淋或汽水、红茶饮料等。煮食烹调时应避免使用猪油,且应减少蛋黄、内脏类、过量的海鲜等高胆固醇的食物,并增加高纤维类食物,如蔬菜、谷类、水果与足够的水分摄取。以上种种乃希望患者能在专业医师、营养师及护理师的指导下,避免体重不当的增加及维持营养的均衡,同时减少高胆固醇及三硝酸甘油脂增加所导致心脏血管疾病的產生。良好的饮食习惯,乃是日常生活保健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