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综合新闻

【科技道路上的“追光人”】医者担当 践初心——记兰大二院骨科康学文教授

编辑:党委宣传部 冯悦 图:骨科 张广智 来源:党委宣传部 冯悦 发布时间:2024年10月22日 点击数: 字号:【

在医学的浩瀚星空中,有这样一位璀璨的星辰,他以无尽的热情与不懈的努力,在脊柱外科领域深耕细作;他以卓越为标,勇攀科研巅峰,坚信探索创新是医学前行之翼;他亲力亲为,以精湛医术点亮患者希望之光;他重视实践创新与综合素质培养,十年育人,为医学界输送新鲜血液;他勇于革新,优化制度,强化团队,营造高效和谐的工作环境,引领团队迈向新高度。他就是就是骨科专家、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兰大二院骨科副主任、兰大二院西固医院执行院长康学文教授。

——卷首语

风劲好扬帆,奋进正当时

近日,康学文教授主持完成的“脊柱脊髓损伤病理机制探讨及术式改进与推广”项目获得了2023年度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该项目旨在探究脊柱脊髓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以及探索治疗脊柱脊髓损伤更好的手术方式,即通过细胞及动物实验探索急性脊髓及脊神经损伤的病理机制以及最新的治疗手段,并在临床工作中改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腰椎椎管狭窄等慢性脊柱疾病的手术方式。项目主要集中在探索调控急性脊髓及脊神经损伤的关键分子靶标以及其具体的致病机制,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理论支持,同时,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提出并建立了精准有限减压体系,该体系最大程度减少了脊柱结构的破坏,减少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手术方案,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对于此次获得科技进步一等奖,我们也是非常惊喜的,这源于我们团队前期不断积累的经验,不断进行课题申报的结果,这跟我们扎实的工作基础是分不开的。”康学文教授介绍,他们的团队围绕该项目发表了相关论文20余篇,其中SCI论文13篇,申请了相关专利12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

谈及科研历程,康学文教授感慨道:“科研,乃医者必由之路,亦是探寻前人罕至之境的自我成长之旅。从科研启程至精进不息,我曾面临很多“忙又茫”的心态考验,也曾处于很多“重重山”的境地,这是一个持续的探索、调整与实践过程。如今,我们团队聚焦于脊髓、神经损伤、椎间盘退变及修复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并力求在腰椎退变手术术式上取得新突破。依托兰大二院医联体平台,团队与基层医院紧密合作,积极推广研究成果,致力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医疗福祉,直接惠及广大患者,让科学研究的成果真正服务于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多年来,康学文教授团队深耕脊柱疾病领域,专注于椎间盘退变、脊髓损伤及脊柱感染等复杂病症,不懈探索其发病机理与临床治疗新径。他们不仅在脊髓损伤、脊柱退行性改变的发病机制及修复重建上取得了突破,还深入研究了生物力学对脊柱退行性变的相关机制,更为脊柱结核、布氏杆菌病等脊柱感染寻求创新疗法。康教授团队的每一次突破,都凝聚着他们无尽的智慧与汗水。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为脊柱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持,更为医学科学的进步贡献了宝贵力量。

 

持之以恒,“将论文写在大地上”

康学文教授谈到科研与临床的关系时,首先强调了科研对医院发展的不可或缺性。他指出,作为一所教学医院,科研不仅是临床进步的强大引擎,更是提升医院在国内外声誉及影响力的关键所在,并且兰大二院作为医教研一体化单位,科研活动不仅与临床、教学紧密相连,更是直接关乎并极大地促进了医院的全面发展,是医院持续前行、不断创新的关键驱动力。其次,康学文教授更着重强调了,科研与临床相互促进、互为动力的关系。他表示,科研为临床提供理论支撑与创新技术,引领医疗技术不断突破,开辟临床研究新路径;临床则反馈实际需求,激发科研新方向,推动医学研究深入发展,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医学领域的蓬勃发展。

康学文教授团队始终秉持着科研与临床并重的坚定信念,力求将科研成果真正地应用于到临床上,打破传统科研局限,不再只是单纯地做科研、写文章,而是通过科研与临床的深度融合,为患者带来更加精准、高效的治疗。康学文教授在课题组中,明确要求:所有申请的基金和课题立项,都必须具备转化的潜力和前景,必须致力于将科研成果落到实处,确保它们最终能够真正应用于临床实践。

在康学文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中,就有三项专利转化为临床应用:“寰枢椎前路复位重建内固定板及与内固定板使用配套的器械”,这一实用新型专利针对寰枢椎脱位,设计了一种通用配套器械,可适合于各种骨骼大小的寰枢椎脱位,并且设计了多种规格的内固定板,以适应不同骨骼大小,特别适用于枢椎重建,提高了手术效率、安全性;“脊柱连接棒体内延长器”,这一实用新型专利可以通过局麻下的小切口对脊柱进行多次延长,与现有技术相比,切口由原来的10cm余减小为2.5cm,大大减小了手术并发症和费用,避免了反复全麻对小儿的神经造成损伤,极大的改进了脊柱侧弯的手术方式,为患者节约了高昂的手术费用;“易联多米诺接头”,这一实用新型专利克服了原有多米诺接头的缺点,设计为较薄的任意部位连接的接头,可以使用多个该接头以增加强度,也不需要对原有固定的钉棒做调整,不需取出,只需在原有连接棒上做随意连接,该专利使用方便,降低了手术并发症,极大的缩短了手术时间及住院天数,显著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康学文教授强调,科研成果的转化不仅是学术研究的自然延伸,更是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并且呼吁广大的科研工作者们应当要超越单纯追求论文发表的局限,致力于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或服务。

康学文教授始终如一地践行着“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崇高初心与坚定原则,积极投身于科研与临床的紧密结合之中。他深信,真正的科学研究不应仅仅停留在纸面上,而应深深植根于实际的临床实践之中,为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推动医疗技术的进步贡献力量,康教授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科研与临床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深刻内涵,展现了一位优秀学者对医学事业的无限热爱与执着追求。

 

言传身教,“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

砥砺奋进十年路,深耕教学结硕果。“我能够在学术上有所成长,一定要感谢我的教学生涯,教学需求是我的学术起点”,一路走来,康学文教授非常注重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他积极传授自己的临床经验和科研方法,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骨科医生和科研人才。

在人才培养方面,康学文教授坚持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更在于综合素质的培养。为此,他准备了一个学生教育备忘录,每次开课题组会都会以此不断教育、引导学生,其具体内容是:对学生的培养,第一是要有责任担当,第二要有进取心,第三要把握好时间,第四是培养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第五是要有科研的自信和诚信。

康学文教授始终秉持“开小孔,挖深井”的原则,因材施教。对本科生,他强调临床经验的积累,为每位学生分配特定研究方向,如脊柱微创或脊柱感染,引导学生深入探索,积累实战经验,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对硕士研究生,他注重激发科研热情、塑造科研思维、树立科研诚信,当硕士研究生由衷热爱科研,具备严谨思维与高尚诚信时,他便已觉欣慰,同时,硕士生也必须要求发表SCI文章,旨在让研究成果跨越国界、走向世界,毕竟局限于国内期刊发表,难以让国际学术界了解中国科研的进展,正如自身也在借鉴国外优秀文献一样;对博士研究生,他坚持个性化指导,从大课题中细分出独特小方向给每位学生,明确研究路径后,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明确目标并有所产出,他对博士生的要求严格,强调必须发表SCI二区文章。学生们在严格要求与悉心指导下,大多能达成此高标准,展现出认真、严谨、诚信的科研态度。

谈及团队建设,康学文教授秉持着“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核心理念,强调每个团队成员都是团队成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共同推动团队的进步。在康学文教授的带领下,其团队成员之间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无论是临床诊疗还是科学研究都能相互支持、共同进步。他鼓励团队成员之间经常交流与分享,定期组织开展课题组会进行学术讨论和病例分析,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也能从中学习他人的经验。

康学文教授还注重团队文化的建设,倡导尊重、信任、包容的工作氛围,让团队成员能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工作,从而激发出更大的创造力和工作热情。他认为,一个优秀的团队不仅要有出色的个人能力,更要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康学文教授团队现已培养博士研究生3名,硕士研究生25人。目前,在读博士研究生16名,在读硕士研究生15名,发表SCI论文50余篇(其中,中科院1区6篇,中科院2区15篇,中科院3区14篇,中科院4区19篇),国家核心期刊论文23篇。

康学文教授表示,未来团队将继续秉持初心,携更炽热之情与铁石之志,深入脊柱疾病领域,无惧未知的挑战,勇于探索,敢于攀登,致力于为患者带来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让每一位脊柱疾病患者都能重获健康,重拾生活的希望与美好。

“科研工作者应脚踏实地,深深植根于临床实践的土壤之中,积极响应国家的科研号召,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为科研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这是康学文教授的工作信条,是他面对重重困难与挑战,敢于迎难而上,勇攀科研高峰的信念。他坚信,只有广大的科研工作者们团结一心,共同努力,为科学的进步与人类福祉贡献出我们的智慧与力量,才能推动医学事业不断迈向新的辉煌,为人类的健康与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

【个人简介】

康学文,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pc28预测在线预测神测网3.2骨科副主任、甘肃省骨与关节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pc28预测在线预测神测网3.2西固医院执行院长。现担任中国医师协会骨与关节发育畸形与残疾预防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技术创新与转化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骨科创新与转化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脊柱外科委员,海峡两岸医学交流协会第一届脊柱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促会脊柱侧凸研究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脊柱疼痛颈椎组委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骨质疏松分会3D数字医学委员会委员,甘肃省医师协会骨科分会候任会长,甘肃省医师协会脊柱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Spine》中文版编委,《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编委,《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编委。近年积极带动兰大二院脊柱外科与国内发达省份交流,扩大了甘肃省脊柱外科在国内的影响。

长期从事于临床工作,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探索,长期潜心研究脊柱外科,积极推进兰大二院脊柱外科发展。长期从事脊柱退行性疾病的诊治,目前完成脊柱手术病例近5000例,自从2005年开展青少年脊柱侧弯防治工作以来,积极推进我省此项工作,使得我省青少年脊柱侧弯工作快速发展,目前此项工作已经跻身于国内先进水平。能够让广大青少年脊柱畸形患儿在省内得到了及时规范治疗,目前每年完成青少年脊柱畸形治疗及健康指导达到300例左右。同时对脊柱外科其他方面也有深入研究,尤其是脊柱退变方面。

近年来,持续专注于脊柱外科临床和临床基础深入研究,其中对脊柱疾患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发表了大量高水平文章。高质量培养研究生,作为通讯作者近三年发表SCI文章50余篇,其中中科院一区6篇,二区15篇,累计影响因子300+。发表国家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甘肃省科技厅基金3项,兰州市基金2项,甘肃省中医药管理局基金1项,主持并指导学生完成兰州大学创新创业培育项目2项,横向科研课题2项,参编指南3项。近几年以第一发明人获批国家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8项(第一完成人),专利转化3项。荣获甘肃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荣获甘肃医学科技二等奖1项。

分享到:
[字号: ]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