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综合新闻

【科技道路上的“追光人”】聚焦科研 厚植沃土——记神经外科潘亚文教授

编辑:党委宣传部 王永芳 图:袁国强 来源:王永芳 袁国强 发布时间:2024年02月08日 点击数: 字号:【

他勇攀高峰、不断创新,开展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创新性的研究工作;从事神经外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30余年,勇于探索、追求卓越,将科研创新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推动相关学科进步。他还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卓越的科研成果,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创建了国内领先的科研平台及人才培养基地。他就是兰大二院神经外科潘亚文教授。

在问到潘亚文教授的科研之路是如何走到今天时,他这样说道:“做科研其实就是以临床需求为出发点,我出身神经外科,起初的科研方向是研究脑外伤,后来,我的亚专业细分为脑肿瘤,我又将科研转向对于脑肿瘤的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脑胶质瘤是人类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占到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的80%左右,而它的特点是发病率高,无法根治,复发率很高,死亡率也高。因此,多年来我们就把科研重点转向在胶质瘤的基础研究上,发现新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新靶点或免疫治疗或通过改变肿瘤外环境找到新的治疗方式。我们始终以临床需要进行科学研究,挽救患者生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多年来,潘亚文教授团队以临床样本、脑片培养、转基因荧光鼠、条件性基因敲除鼠以及颅内移植瘤模型等为研究对象,利用基因敲除、转基因、高通量表达谱分析和荧光示踪等相关技术,深入阐明以基因突变在神经干细胞扩增、稳态维持、分化以及胶质瘤发生中的作用,为胶质瘤诊断、个体化治疗及靶向药物的开发提供模型和理论依据。

自2004年以来,潘亚文教授的研究项目相继多次获得甘肃省科技奖、甘肃省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及三等奖。潘亚文教授说,他第一次获得科技奖项时,正是博士毕业,当时非常高兴,这是对他十多年来不管是临床工作还是科研工作一个极大的肯定,同时,这也让他站在了一个新的台阶,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个新的起点,开始新的研究工作。

个体化治疗 攻克胶质瘤科研难关

2022年,潘亚文教授主持完成的“胶质瘤发生发展的分子基础与个体化诊疗技术推广”项目获得了甘肃省科技奖三等奖。

传统上,基于细胞形态学的病理分类标准并不能真实反映胶质瘤的生物学特性。胶质瘤患者自身基因组特征与药物敏感性密切相关,病理组织学表现相同的胶质瘤存在明显的分子遗传学差异。如何准确指导胶质瘤患者选择合适治疗方案及预测预后,是目前神经外科基础研究与临床工作的重点。

该项目主要采用焦磷酸测序、慢病毒转染、小动物脑立体定位和脑片培养等技术,发现鹰嘴豆素A (Biochanin A,BCA)通过下调AMPK/ULK1通路抑制胶质瘤细胞自噬,还证实BCA通过下调AKT/mTOR通路降低胶质瘤细胞糖酵解。BCA增强胶质瘤对一线化疗药物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的敏感性,并为其在化疗耐药的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中的治疗潜力提供了新的思路。研究发现HOXC6、CD44和CTSL作为原癌基因促进胶质瘤增殖和转移,这不仅为理解胶质瘤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理论依据,更重要的是,为胶质瘤化疗药物的研制提供了潜在治疗靶点。

该项目还通过对CircRNA-miRNA-mRNA的分析发现了特异的与预后密切相关的生物标志物,有助于从表观遗传调控角度深刻理解胶质瘤的进化过程与机制。同时,还阐明NF1突变促进GBM上皮间质转化和HDAC6抑制剂化疗敏感性,揭示胞外CypB抑制p53通路促进GBM适应谷氨酰胺剥夺微环境的机制。

基于焦磷酸测序技术,建立了高通量检测胶质瘤患者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的方法,并界定了MGMT甲基化的阈值,精准鉴别胶质瘤患者MGMT启动子甲基化程度,鉴别胶质瘤患者是否适合服用临床一线化疗药物TMZ,用于指导胶质瘤患者选择个体化化疗方案,可以显著改善患者预后,延长生存期。

同时,潘亚文教授积极推动胶质瘤个体化治疗,综合术中唤醒开颅、术中感觉、运动诱发电位监测、术中皮质电刺激与皮质下电刺激等电生理学技术,实现术中脑功能区皮质及皮质下功能通路的实时保护,避免损伤功能区皮质和深部重要结构,保护重要血管,减少脑组织损伤。胶质瘤与功能区的定位更精准,在实现最大化安全切除肿瘤的基础上,更好地满足了保护脑功能区的目的。

另外,术中行导航定位,结合荧光显微镜,以黄色荧光标记肿瘤范围,显著提高肿瘤的全切率。该项目中的胶质瘤个体化诊疗技术已在省内6家医院推广应用,极大程度提高了疗效,改善患者预后,延长生存期。

该项目主要集中在天然化合物、代谢重编程、非编码RNA调控机制和肿瘤微环境等领域,尤其是在分子诊疗的胶质瘤精准医学与临床转化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对个体化方案制定和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价值,必将对胶质瘤患者的诊断、分层管理、诊疗路径产生重要影响。

滴水石穿 喜获科研硕果

在多年的科研工作中,潘亚文教授团队也曾遇到很多困难,尤其是兰州地处西北,医疗条件相对落后,而且科研团队都是临床医生,科研基础薄弱。潘亚文教授说到,诸多困难都是因为前期科研储备不足,科研团队基础较差,导致无法申报成功科研项目,形成了恶性循环。没有项目的支持想继续做研究,是非常困难的,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带领团队迎难而上,将问题逐一突破,多年来持续研究,不断钻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终获批了多项国家级和省、市级项目。在此过程中,也是培养了大批的高层次硕士及博士研究生,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以人才推进科研,以科研培育人才,取得显著科研成果。

围绕脑胶质瘤发生并发展研究方向,潘亚文教授的2项研究课题“胞外CypB抑制p53通路促进胶质母细胞瘤适应谷氨酰胺剥夺微环境的机制研究”和“NF1基因突变增加胶质母细胞瘤对PARP1抑制剂化疗敏感性的机制研究”分别于2020年和2023年获得国家自然基金资助。

围绕胶质瘤个体化治疗的研究项目“胶质瘤发生发展的分子基础及个体化诊疗研究”和“胶质瘤发生发展的分子基础与个体化治疗技术推广”分别获得甘肃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和甘肃省科技奖三等奖。

研究团队筛选siRNA的慢病毒载体感染胶质瘤细胞,利用siRNA敲低OLFML2A基因的表达,有效降低胶质瘤恶性程度,减缓瘤体生长,抑制肿瘤发展,从而为胶质瘤靶向治疗药物的研发提供新的方法,为胶质瘤的靶向药物治疗奠定基础,具有重大的应用推广价值,并获批发明专利1件。

研究团队基于焦磷酸测序技术鉴别胶质瘤患者是否适合服用临床一线化疗药物TMZ的成果已在国内4家医院推广。

与此同时,他还参与制定了《中国脑胶质瘤诊疗指南》(2022年版)以提高胶质瘤临床个体化诊疗水平。

厚植沃土 促进科技人才培养

在提到人才培养时,潘亚文教授说到,他不仅是神经外科医生,更是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在共同探索科研的同时,也培养了大量研究生。对于研究生的培养除了专业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科研能力,如何选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潘亚文教授告诉学生,一定要大量阅读国内外文献,掌握本专业最新动态或对过去的发展有相当了解,这样才能发现问题,通过研究来解决问题,一个好的选题决定申请的项目是否能申报成功。同时,正是通过对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让他们掌握了先进的现代实验技术,培养了科研能力,积累了科研基础,养成了良好的科研习惯,为后续的医学生涯奠定了基地。

多年来,潘亚文教授精心组建了一支神经病学领域的研究团队,目前研究团队总人数58名,其中固定人员49名(科研人员43名,技术人员4名,管理人员2名),客座研究人员9名,团队中教授/主任医师28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副研究员13名,博士27名,硕士25名。兰州大学萃英特聘教授1名,卫生厅领军人才2名,科技厅领军人才2名,333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1名,555第一层次带头1名,555创新人才工程第二层次1名。

2022年的获奖项目培养了博士研究生11名,硕士研究生19名,并建立了一支胶质瘤个体化诊疗和基础研究的创新团队。

近五年,潘亚文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共获得国家级科研课题15项,省部级项目15项。获科研成果17项,其中省部级、市级科技成果17项,获专利6项。共发表SCI论文53篇,核心期刊论文387篇,参编教材共9部。

多方筹措 建设一流平台

近年来,潘亚文教授作为主要负责人,主导成立了诸多神经外科一流平台,但在组建平台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阻碍。他说到,神经外科自成立以来,已有六十多年历史,一直是甘肃省的传统优势学科。在长期的临床及科研工作中,学科在国内也奠定了非常好的地位。

1985年,为更好的开展科研工作,在兰大二院神经外科创始人韩哲生教授等人的带领下,甘肃省政府专门拨款200万,在原神经外科研究室的基础上,批准成立原兰州医学院神经病学研究所,是建国以后成立的全国第四个神经外科的研究所。在韩哲生教授的引领下,神经外科团队不仅重视临床工作,更重视科研工作和人才培养。正是他们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研思维,使得研究团队在国内得到了同行的充分认可和肯定。期间,研究所因种种原因停止运行数年,直到2010年,在李玉民院长的支持下,神经外科重建了实验室,之后,神经外科开展的实验和研究才得以继续下去。现在的神经外科研究所重现当年规模,有很好的工作条件和精干的科研队伍,并有三位专职研究人员。2020年,经省科技厅批准,依托神经病学研究所成立了甘肃省神经病学重点实验室。

基于雄厚的临床和科研基础、强大的人才培养能力,目前,潘亚文教授主导神经外科已成为国家神经外科临床重点专科、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中心网络成员单位、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中国卒中中心联盟单位、国家高级卒中中心、中国抗癫痫协会综合癫痫中心、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镜医师培训基地、中国垂体腺瘤协作组委员单位、中国脑积水中心联盟单位、中国神经调控联盟理事单位、中国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颅神经疾患协作组成员单位、西北胶质瘤治疗联盟成员单位、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脊柱微创联盟单位、国家神经免疫与感染疾病研究分中心、神经病学疾病精准诊疗甘肃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兰大二院神经外科作为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通过以上医疗防治平台的建设,形成了强大的西北地区神经系统肿瘤、脑血管病、脑外伤、癫痫、脊髓脊柱疾病、周围神经与肌肉疾病、神经免疫与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防治网络。

依托神经病学研究所,潘亚文教授又通过整合兰大二院神经外科、神经内科、精神卫生科和神经影像科,联合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和药学院,进行多学科多交叉,凝聚甘肃省在神经病学方面的优势科研力量,搭建了科研平台。2023年由省科技厅主导,将神经病学重点实验室和神经内科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整合为含神经外科、神经内科两大学科的甘肃省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科研平台应用新的脑影像、光遗传和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和研究手段,开展了主要脑疾患如脑肿瘤、脑血管病、功能神经外科疾病、脑损伤、小儿神经外科疾病、神经电生理、阿尔茨海默症、帕金森症、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自闭症、中风等疾病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研发早期诊断指标和新的治疗方案。

2020年,潘亚文教授率领研究团队申报的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通过了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认定,并在甘肃省科技厅和卫生健康委员会备案。经多年的不懈努力,现已经发展成为集医疗、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甘肃省最大的神经病学临床医学中心和专科人才培养基地。

目前,兰大二院神经外科已发展成为西北地区开放床位最多、亚学科方向发展最齐全的神经外科单位,是西北地区乃至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神经外科临床、教学、科研基地。

最后,潘亚文教授说,兰大二院作为大学医院,培养着大量的临床和科研人才。神经外科是外科领域最复杂的学科,充满着很多未知,正是这些未知需要不断去探索,去发现,去解决。首先,不管是作为临床医生,还是科研人员,除了要有清晰的科研思维和充足的灵感,最重要的是一定要脚踏实地,通过不断的实践,扎扎实实在探索中进步,在实验过程中发现解决未知的途径。再次,探索解决未知,必须要严谨,讲究科学家精神,一定要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这是他认为对科研人员最根本的要求。

潘亚文教授始终保持对学术研究的激情与执着,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不断探索新的可能。期待潘亚文教授在未来的科研工作中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为推动我国临床医学事业的发展再创辉煌。

 

个人简介:

  

潘亚文,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甘肃省神经病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兰州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所长、pc28预测在线预测神测网3.2副院长、国家神经外科临床重点专科主任。甘肃省优秀专家、甘肃省科技领军人才第一层次、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甘肃省医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肿瘤学会常委、中国卒中协会理事、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神经肿瘤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微侵袭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甘肃省医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华人神经外科协会委员、甘肃省神经外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中俄医科大学联盟神经外科学术委员会常委。

硕士和博士先后师从我国著名神经外科专家康笃伦教授(兰大二院)和袁贤瑞教授(湘雅医院),受到严格、正规的显微颅底解剖学和神经外科显微技术训练,主要从事颅底神经外科,专长于在神经导航、神经电生理监测和内镜辅助下的颅底脑干区肿瘤、颅内外沟通肿瘤、高颈髓肿瘤等复杂病变的显微手术治疗,每年完成复杂颅底脑膜瘤、脑干肿瘤、听神经瘤、三叉神经鞘瘤、大型侵袭性垂体瘤、颅咽管瘤、海绵窦肿瘤和复杂颅底胆脂瘤等手术约400台次。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课题5项,参与国家自然基金3项,获得省部级奖项4项,发表SCI 18篇,核心论文55篇,参编专著3部。获批胶质瘤相关发明专利1件。

分享到:
[字号: ]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