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综合新闻

群雁高飞头雁领,无影灯下“醉”美人——记兰大二院麻醉科老前辈马丽华

编辑: 图: 来源:党委宣传部 方菶泙 发布时间:2021年08月13日 点击数: 字号:【

谈及手术麻醉,很多人既熟悉又陌生。对于每一位手术患者而言,在手术中“睡过去”和“醒过来”第一眼看到的都是麻醉医师,但是对于麻醉医师在手术中扮演的角色,大家的认知是朦胧的。

其实,麻醉医师是每一台手术幕后的生命守护神,是手术成功与否的重要保障。不论手术时间有多长,麻醉医生都要全程监护患者的生命体征,应对各种突发情况,为手术医生提供良好的手术环境,为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有人把麻醉的全过程,形象地比喻成“每天起飞的航班”。手术前的麻醉诱导和插管是起飞,术中的监测维持是飞行,术后的苏醒恢复则是降落。麻醉医师要全程监护,整个过程必须一丝不苟、容不得半点马虎,保证病人的手术顺利起飞、平稳飞行、安全降落。

麻醉专业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有一批国外留学的学者回国后才成立起来的。我院于1961年正式成立麻醉专业组,仅有5名麻醉工作人员。至1965年麻醉专业由马丽华负责,1985年正式成立麻醉手术科,马丽华担任首任主任。在她的带领下,在麻醉老前辈的辛勤工作、在几代麻醉人的不懈努力下,我院麻醉专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筚路蓝缕、砥砺前行,发展为今天拥有41间洁净层流手术间、12间室外手术间,成为西北单体最大的麻醉学科之一,也是省内最早的麻醉学重点学科,是一家集临床、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省级麻醉学重点学科。如今,麻醉科共有医师70名,其中高级职称2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人,博士2人,博士在读7人,硕士42人。下属麻醉恢复室开放床位16张,麻醉护士26名,主管护师6人,护师15人。拥有完备的国际一流的现代化设备(麻醉工作站、多功能高端监护仪,纤支镜系统及便携式超声等)。荣获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授予的全国老年人麻醉培训中心和小儿麻醉培训基地资质,甘肃省手术室专科护士培训基地。

不忘初心、方能始终。马丽华主任是我院麻醉学科的创始人,她一生从事临床麻醉工作30余年,承担了诸多疑难重危病人的麻醉工作,在学科创建、开展新技术新业务、人才梯队培养、学术活动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是甘肃省麻醉学界令人敬重和爱戴的一位老前辈。

1934年7月,马丽华出生于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52年响应党的号召报名参加首届支援西北建设团,赴新疆伊犁工作。1954年考入西安医科大学医疗系本科,1959年毕业后分配到我院外科工作。在轮转各外科专业4年后,因我院麻醉学科发展的需要,于1963年10月开始专业从事麻醉工作。1964年赴武汉同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进修学习。1965年回院后马丽华开始独立负责麻醉组工作。

我院是甘肃省创建最早的麻醉学专科之一,在学科创建之初,工作极为艰苦,发展异常艰难。工作量大、工作人员少,基本上是由外科医生或手术室护士兼任麻醉工作。全院麻醉器械仅有1-2台103麻醉机,有一个简易呼吸囊,一套气管插管的导管及一个腰麻包。麻醉书、学习资料极少,60年代末70年代初才开展硬膜外麻醉,起初都用单次硬膜外麻醉,发生麻醉意外较多。麻醉药也只有乙醚、SP、M1、M4

为了学科发展,马丽华不断拓宽麻醉领域业务范畴,积极引进和采用麻醉新业务和新技术。60年代和70年代曾先后在省内和院内率先开展如连续硬膜外麻醉(采用自制的18号粗针头磨成的尖头钝硬膜外针),三氯乙烯、氟烷吸入麻醉,r-OH静脉麻醉,连续臂丛阻滞麻醉,针刺麻醉及中药麻醉等新业务。

当时麻醉医师一个月工资72元,一篮子菜不到5角钱,但是开展连续硬膜外的导管因为只有国外进口,兰州买不到,需要从武汉、上海买,一根细细的硬膜外导管就要3元钱。所以马丽华提倡大家节约使用,把一根管子剪成三段,只用其厘米刻度,再接上小儿头皮静脉针的细塑料管注药,才保障了当时手术的正常开展。

1975年,为抢救窑街煤矿大批烧伤病人,马丽华在省内率先应用氯胺酮静脉麻醉。当时我省医务人员对氯胺酮的认识仅限于理论知识,在省内没有药品供应。为了急救当时药品由卫生部空运到兰州,在烧伤病人的救治麻醉中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80年代以来,在临床麻醉淘汰乙醚吸入麻醉,开展氨氟醚、异氟醚吸入麻醉,全凭静脉麻醉,其中应用新药咪唑安定、依托咪酯等开展的麻醉技术在当时已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并购置进口麻醉机、呼吸机、心电监测仪、血氧饱和度监测仪等先进设备,大大改善了科室的工作环境,结束了科室工作条件落后的局面,大大提高了麻醉手术的安全性,为我院各外科专业的不断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麻醉技术保障。

马丽华不仅注重我院麻醉事业的发展,更为我省各级医院通过进修学习的方式培养了一批麻醉学专业人员。当时条件极为有限,马丽华带领全科医生自己编写《麻醉常规》和《麻醉进修手册》,并蜡印成册发给学员学习。马丽华亦非常重视人才力量的培养与储备。80年代初期,不断派出科室有本科学历的医生到北京、武汉等地进修学习,并鼓励和支持年轻医生报考研究生,都成为了学科发展的骨干力量。

《麻醉进修手册》手稿

马丽华教授主编的《麻醉常规》和《麻醉进修手册》蜡印本

“马丽华教授是我在麻醉道路上的‘引路人’,她非常注重理论学习,并运用于实践。马丽华教授对我最深刻的影响是当我刚入行时,她亲自带领我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并鼓励与培养我不断深造,她是我们学习的典范,前进的动力。”兰大二院原麻醉科主任石翊飒谈及恩师,充满了感激之情。

1996年天水第七届省麻醉年会期间工作照

(左起:石翊飒医生,张宪平秘书长,马丽华教授,孙晓雄主任)

马丽华非常重视学术活动与交流。1978年,她与田贵祥教授、刘彬主任、王惠恺主任等老专家共同组建了甘肃省麻醉学会,并担任麻醉学会委员兼秘书长达16年之久。1993年,马丽华当选为甘肃省第二届麻醉学委会主任委员。在她担任学会秘书和主任委员期间,每月一次的兰州市学术活动常年在我院麻醉科示教室按期举行。学术活动在几位老教授的带领和各医院同行的支持下举办的有声有色,为年轻医生掌握麻醉新理论、新知识搭建了平台,麻醉学会的工作亦多次受到甘肃省医学会的表彰和奖励。

1993年西北五省区第三届麻醉学术会议和甘肃省第六届麻醉年会在兰州召开

图为甘肃省第三届麻醉专业委员会全体委员合影

1993年西北五省区第三届麻醉学术会议和甘肃省第六届麻醉年会在兰州召开

(前排左一为马丽华教授)

甘肃省医学会第七届麻醉学术会议

山东省立医院疼痛主任宋文阁教授做“疼痛治疗”的专题报告

1994年9月日本国麻醉评议员、北海道麻醉学会会长小川秀道教授

在兰州做疼痛治疗进展的专题报告

马丽华退休后仍然不退志,不断发挥余热。1994年被聘为甘肃省第五届高评会委员兼麻醉学科评议组组长。1996年医学会换届,被任第三届麻醉学委会名誉主委。1998年8月完成第一轮西北五省会议第五次会议并交班,1998年12在全省麻醉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会上作“甘肃省麻醉专业学术委员会20年历程回顾”的详实报告,受到全省到会同道的好评。

马丽华还是我省老一辈麻醉科主任中唯一有援外经历的老专家。她1982年曾赴马达加斯加第四批援外医疗队工作2年,在马期间她为马达加斯加当地医院培养了1名麻醉医士,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探索运用回收病人自体血回输的方法弥补血源不足,保证病人手术安全,深得马达加斯加卫生部的称赞。她本人亦因工作业绩突出在马达加斯加火线入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在近30年的党龄中,她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科室人员为我院和我省麻醉事业的发展不懈奋斗!

马丽华教授“甘肃省麻醉专业学术委员会20年历程回顾”原文

分享到:
[字号: ]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