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tchman左心耳封堵器:目前的现状和热点问题
Watchman左心耳封堵器:目前的现状和热点问题
王莹赵鹏* 李玉明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临床上最常见的年龄相关性心律失常。卒中和全身血栓栓塞事件是房颤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严重并发症。目前,美国约有600万房颤患者,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增加到1 200万人[1]。预计至2050年,亚洲房颤患者将达7 200万人,其中290万人可能患有房颤相关性卒中[2] 。2050年,我国年龄> 60岁的老年人中房颤患者将达到830万[3]。在2001-2012这11年的时间里,中国房颤患病率增加了20倍[4]。随着心房颤动患者数量的不断增加,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发生卒中和血栓事件,成为全球性的话题[5]。口服抗凝药是房颤患者预防卒中和血栓事件的主要治疗手段,其有效性已得到证实。2016ESC指南中,将口服抗凝药作为预防卒中的重要手段(Ⅰ类推荐,A级证据),同时优先推荐使用新型直接口服抗凝药(Direct oral anticoagulant,DOAC)[6]。然而,临床实践中,房颤患者抗凝治疗远未达标。NCDR PINNACLE注册研究纳入429 417例需抗凝的房颤患者,结果发现仅有45%的患者服用了口服抗凝药[7]。2016年发表的一项研究,纳入了北京地区666例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调查结果显示,抗凝治疗率仅为24.2%,且45.8%的房颤患者应用单一抗血小板治疗,22.2%的患者未予任何抗栓治疗[8]。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不足将增加脑卒中发生率,并使临床预后恶化。Mazurek等[9]研究显示,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缺失与首次发生脑卒中显著相关(OR,2.95;P = 0.013),并且增加了再次脑卒中发生率(OR,2.80;P= 0.012)和全因死亡率(OR,2.75;P = 0.006)。Yao 等[10]进一步证实,即使短期中断抗凝治疗(1-3个月:HR,1.96;3-6个月:HR,2.64;6个月以上:HR,3.66;以上均P < 0.001),也将导致卒中风险明显增加。正是由于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理论要求与临床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落差,作为替代的特异性治疗方案才越来越受到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