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院团青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交流(之九)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那些发黄的保留着时代印记的图片,与书中的采访文字相互印证、相得益彰,图文并茂地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少小离家来到陕北“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7年磨炼经历,读完以后感触颇多。
学习是人生进步的阶梯,学习能改变命运。习近平总书记在知青岁月里,从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甚至是“痴迷”,他的阅读面十分广,有政治、历史,有文学、哲学、军事,还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经典古籍。当今,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之所以具有哲学的眼光、底蕴和智慧,之所以能把握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之所以常常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就与他注重学习、读书有关,与他“厚积薄发”的积累有关。
(1977年,读大学时的习近平)
梁家河的七年知青经历,黄土地里的青春岁月,铸就了青年习近平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在梁家河7年,习近平立志办大事,要给群众做实实在在的事情。这种毅力和决心,是一般人少有的。他在困境中完成了一次蜕变,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这就是养成了他胸怀为民谋福利的信念和抱负,这就决定了他所走人生道路的不同。作为新时期的青年一代,我们虽没有知青时代的生活历练,但是我们更应在适应时代的思潮中坚定理想信念,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学会寻找生活的“苦”,要勇于吃苦,乐于吃苦,在奋斗中创造自己的青春年华。
在困境中生存和生活,首先意味着要经受苦难。能吃苦者,就能经受苦难的考验,能磨其心志,苦难会成为他人生成长的教科书和难得的精神财富。习近平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一开始要过四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这是很难的事情,需要很强的吃苦耐劳精神。然而,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习近平没有消沉,他不对身边的人抱怨什么,不向别人倾诉自己的苦闷,反而很坚强,能吃苦,顶住压力使他度过了这四关,也使他的精神得到了升华,思想得到了提升,认识得到了提高,这就是: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落后面貌。今天,习近平总书记的“能吃苦”,主要体现在他为民族、党和人民的事业夙夜在公、竭尽心力。
“医者仁心苏万物,悬壶济世救众生。”初当“小大夫”的我们,要牢记“救死扶伤”的责任,坚守初心,坚定理想。虽然前方满是荆棘与挑战,但更是一种前行的力量,一种信仰的力量。我们要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不忘初心,励志勤学、刻苦磨炼,敢为人先,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争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见证者和全程参与者,争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定实践者和奋力开拓者。
相关阅读
- 上一篇:二院团青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交流(之十)[ 06-19 ]
- 下一篇:二院团青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交流(之八)[ 06-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