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晨报】通渭小伙罹患尿毒症,母亲捐肾救子求儿“重生”
7月24日这天,刚刚出院的郑海龙特地换上黑色的连帽长衫,反戴着棒球帽,除了脸上蒙着蓝色的一次性口罩稍显突兀,他就像我们在街上遇到的每个90后男孩那样朝气蓬勃。
在兰大二院12楼护理站,他将一面锦旗郑重送给了泌尿外一科杨立主任团队。
不久前,在杨立主任团队的帮助下,郑海龙的母亲常芳铃将自己的一个健康而宝贵的肾移植给了身患尿毒症的儿子,她用潭水般深沉的母爱赐予孩子第二次生命。
更早些的2012年夏天,在郑州一所技术学校一边学习制作米粉工艺,一边等待西安建筑工程技师学院开学的准大一学生郑海龙刚刚度过22周岁生日。
在入学前的暑假学做米粉是郑海龙自作主张。“我们家在通渭县常家河镇绽沟村阳山社,父母都是农民,为了供我上学,两个妹妹只读到小学毕业就先后去县城的牛肉面馆打工,每人每月500元的工资都用来支付我的学费、生活费。”这次,哥哥一心要为妹妹们尽快在家乡开起个小小的米粉店。
在郑州不长时间,郑海龙不时流鼻血。到后来,流血的间隔越来越短。快开学时,郑海龙回到西安,在打篮球时一声没吭地倒了下去,血流了一摊……直至2013年3月,在父母的陪同下脸色铁青的他在定西市人民医院检查后被告知患了“尿毒症”。
人生倏忽拐进死角,从这一刻开始,郑海龙的生活主题变成“透析”。因为,尿毒症病人的肾功能会全部或大部分丧失,血透可以帮助他排出水分、废物、纠正酸碱平衡。
此后一年多时间,他又先后前往兰大一院、北京武警总队医院、邢台四院、北京华大肾安医院、甘肃省中医院治疗。从定西到兰州、北京、河北,每一次往返都惊心动魄,几次下来一家人花光了所有积蓄和东借西借的30多万元后,郑海龙的病情不但没有好转,还欠下了20多万的债款。口袋里的钱越来越少,他觉得自己走向终点的脚步越来越快。
因为不敢面对看上去永无休止的医疗费用,郑海龙决定放弃治疗,以保全一家人捉襟见肘的生活。2014年1月,郑海龙再次晕厥吐血,在兰大一院急诊科整整抢救了11个小时,输血3600ML后,才捡回一条命。此时,他的肌酐最高时达到2800umol/L,相当于体内存有
母亲说,用我的肾救儿子
世界上最残酷的事,莫过于把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妈妈常芳铃抱着随时可能失去的儿子失声痛哭。
同乡人知道了郑海龙的遭遇,告诉他换肾就可以活命。他说,兰大二院从2010年开始已成功完成了近百例肾移植手术,甘肃省第一例腹腔镜活体取肾、甘肃省首例DCD器官捐献手术均在此完成。这些消息再次燃起了一家人的希望。
随后,在兰大二院泌尿外科,郑海龙得到了肯定的答复:肾移植是唯一且有效的救治办法。可是,全国器官供体非常紧张且费用昂贵,短时间内极难等到合适的供体,在这种情况下,亲属间活体移植是最佳选择,但这对于捐献者而言将面临极大风险。
不等医生说完,常芳铃噗通一声跪倒在地:“用我的肾救儿子!”郑海龙哭着要拉起母亲,她却死活不肯,“孩子,让妈妈再给你一次生命。”
活体器官移植手术前要通过两部分审查,即身体检查和伦理审查。所谓身体检查就是通过医学检查,确定捐献器官的人是否适合移植手术,例如,供者有没有重要脏器疾病、血液疾病,待移植器官是否健康等等。
通过上述检查后,2015年,常芳铃为子捐肾的相关材料提交到了兰大二院伦理委员会。经对母子关系、二者身体、心理状况、家人意见、社会认知等进行了严格审核后,医院最终准许了这项移植。
就在众人为移植做最后准备之时,2017年3月,常芳铃突发胆结石、疝气住进了兰大一院。普外科的姚楠主任在得知这个家庭的实际困难后,决定同台完成胆结石和疝气两个手术,最大程度减免费用。
休养了3个多月后,移植手术终于提上日程。此时的兰大二院已在今年成功完成了14例肾移植手术,其中8例为DCD(心脏死亡器官捐献)手术,6例为亲属手术。
6月30日,兰大二院泌尿外一科主任、主任医师杨立,主治医师牛纪平等人组成的团队开始精心施术。术中,首先为母亲常芳铃行肾摘除手术,11时,她的肾脏被成功摘除,医生仔细对其进行清洗和冷保存;不久后,开始进行供肾移植。他们认真地将供体肾静脉与受体髂静脉吻合,供体肾动脉与受体髂动脉吻合,再将输尿管、膀胱黏膜一一吻合,至19时终于“绣”完了最后一针,手术台上刚刚被移植进郑海龙体内的肾脏便开始工作。
儿子自建公众号“西北肾友圈”
第二天,躺在同一病房的母子俩一睁眼就目不转睛盯着对方,笑着笑着,就流出了眼泪。两人边笑边抹泪水。“别笑了,小心刀口!”“你也别笑了!”……
两周后,郑海龙的肌酐降为123umol/L,恢复到了正常水平。
7月24日,兰州街头处处绿意盎然,窗外树影斑驳,美得就像梦一样不真实。刚刚出院的郑海龙特地换上黑色的连帽长衫,反戴着棒球帽,将一面锦旗郑重献给了泌尿外一科杨立主任团队。
这个27岁的青年人始终保持着开朗的笑容,粗重的眉毛在宽阔的额头上尽情舒展着。他说,这一路是众人齐聚的爱心挽回了自己的生命。这是普通人之间的互相温暖,彼此照亮,他给记者列出了长长的感恩名单:李佳信、陈旺元、王胜军、常如冰、尚攀峰、水生录……
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为了回报来自陌生人的温暖,2016年郑海龙加入鑫时代农民义工队伍,作为志愿者走进老年公寓为老人们理发、修脚;走上街头擦拭护栏、清理垃圾……
在确定手术后,他又自建公众号“西北肾友圈”,结合自身经历为病友们介绍相关治疗康复信息……
当记者提议为母子俩照张相时,48岁的母亲常芳铃拉过儿子的手臂摆出了心形姿势,一脸幸福。她说:“经过这件事我想告诉每个和我儿子一样的病人,有这么多爱你的人在,永远别放弃!”
相关阅读
- 上一篇:【兰州日报】甘肃三位老中医 荣获“全国名中医”称号[ 07-10 ]
- 下一篇:【兰州晨报】记住他们!“给患者红包的医生”[ 07-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