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学会辉煌史 医学教育奠基人—中华医学会对中国医学教育的贡献
中华医学会(以下简称医学会)自1915年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医学教育,以发展医学教育为己任。我们通过回顾百年来医学会在推动我国医学教育发展方面所做的工作,温故知新,以便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一、 医学会成立初期(1915-1936年)
1. 积极开展公众卫生教育
1915年,医学会成立之初就在《中华医学会宣言书》中阐述了 “巩固医家交谊、尊重医德医权、普及医学卫生、联络华洋医界”的学会宗旨。1916年医学会第一次大会,决定编辑卫生教本及教授法,送政府教育部审定,以备列入小学课程,供小学校应用。
1916年,医学会联合其他机构组成中华公共卫生教育联合会,此后14年在各地举办展览、组织演讲、放映幻灯片、在报刊发表科普文章等活动,以多种形式教育民众讲究个人卫生、公众卫生及防止传染病等。
2. 创办医学教育机构,举办培训班,重视教学质量
1916年医学会第一次大会即通过决议,要求政府实行医士注册法,取缔不正当的行医售药,严禁使用唯利是图的外国药;要求教育、外交两部使用美国退回的庚子赔款经费,派遣医学生出国留学,每年以10人为限,中华医学会第14任会长沈克非就是受益者之一。
颜福庆、伍连德等多任会长,不仅亲自主持创建了国内多所医学院校和教学医院,还身体力行地长期从事医学教育实践。颜福庆创办了湖南湘雅医学专门学校(现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现复旦大学医学院)和上海医事事业中心(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作为中方医学界领导人,伍连德与洛克菲勒基金会共同组建了北京协和医学院(现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伍连德还创建了北京中央医院(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滨江医学专门学校(现哈尔滨医科大学)和多所防疫医院。沈克非创建了国立中央医院(现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傅连璋先后创办中国工农红军中央看护学校和中央红色医务学校,并任校长,为苏维埃政府和红军培训了一大批医护人员。
医学名词的编译与审定是传播知识、推进教育、促进学术发展的重要基础。1916年,医学会即联合其他机构共同组成了医学名词审查会,对医学名词进行审查,在全国推行规范化的医学名词。医学会与中国博医会合并后,其出版委员会成为当时国内唯一系统编辑医学书籍的机构,至1937年基本出齐了大学医学院校教材,并陆续编译出版了专科医校教材、各科教学参考用书等。
1929年,林可胜会长呈文国民政府,要求恢复医学预科、延长医学生修学年限,将医学学制标准定为医专5年及医学院7年两级,以保障医学院校毕业生的水平。1930年3月,根据医学会建议,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医学教育委员会会议,委员由教育、卫生两部各派2名,并邀请颜福庆、徐诵明、林可胜、余岩、诸民谊参加。会议决定将医学部分为本科、先修科两级;先修科入学资格为高中毕业,修业年限2年。同时,为了适应国情,要求医学院必须设立专修科,4年毕业,入学资格为高中毕业。
1932年,医学会第九次大会通过提案,建议政府扩大开设4年制医学专门学校,并设立中央医师考试委员会,对全国各医学院修业期满的学生进行考试。1934年,国民政府考试院召集全国考试会议,医学会医学教育委员会派出2人出席,参与讨论医师考试条例。
1929年,为方便医科毕业生继续研习医学,提高从医水平,医学会学习欧美、日本等国经验,在协和医科大学开办为期两个半月的讲习会,名为北平医学讲习会,招收学员13名。课程设有实用生理、临床内科、细菌学及寄生虫学、传染病、儿科学、皮肤科学、实用解剖、结核病学、神经病学、外科、产科及妇科、公共卫生、眼科学、耳鼻喉科学、X线学、最新或非正式医药之药物学研究,并安排有实习。以后又陆续开设了肺痨科班(6个月)、内科班(4个月)、骨科班(3个月)、公共卫生班(6个月),共招收学员38名。培训形式也发展为多所医院参与的研习所,将基础、临床分开,公开招收研习员。
3. 提请成立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关注医务人员的相关保障
1916年医学会第一次大会通过决议,建议政府特设机关统辖医学事项。 1917年1月,医学会第二次大会与中国博医会同时举行,两会召开特别联合会通过决议,要求政府设立中央医事行政部以重视卫生;同年9月,伍连德联合医学会的副会长、会计、书记、干事等多位骨干同事,上书国务院、内务部、教育部,再次要求中央设立专管医事的行政机关,以促进中国医学的进步。1927年6月,《中华医学杂志》第13卷第4期发表了颜福庆所著《国民政府应设中央卫生部之建议》。在医学会的不断敦促下, 1928年11月,南京国民政府改原民政部卫生司为独立的卫生部。
1932年11月,医学会呈文卫生署,请颁布卫生医药技术人员保障规则。呈文指出:“全国医师毕业于正式学校者仅五六千人,其中悬壶开业者约占80%,其他20%在医校医院及政府机关服务”。“卫生医药技术人员不当轻言进退,应有专门之设备、职务之保障、相当之报酬,然后能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而科学发明始有希望。故保障技术人员,即不啻奖励发明。”12月,卫生署批复,表示对呈文中所陈情况应切实研讨,详拟办法,以利实施。1935年,医学会第十一次大会要求各地支会应设立业务保障委员会,协助处理所在地医案诉讼,在医疗纠纷中维护会员合法权益。
二、 新中国成立前的战乱时期(1937-1948年)
1. 为医学教育开展募捐活动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后,江苏、江西、山东、河南等省的医学院校纷纷迁至我国西南后方,普遍存在着医学教授锐减及教学图书和仪器设备奇缺等问题。金宝善曾以会长名义向美国各医校请求医务人员及书籍、器械支持。医学会医事教育委员会在昆明、成都、贵阳三地特设小组,负责调查登记各医学院校情况,并将所需医学用具、书籍及医务人员拟出清单,寄往正在纽约的该委员会秘书胡美,托其向美国医务教育及救济团体提出请求。1940年5月,医学会医事教育委员会主席颜福庆亲赴美国,协助胡美为支援内地医学教育进行正式募捐。8月,在北美开展支持中国后方医学教育募捐活动,洛氏基金会拨款购置图书以充实医学会贵阳图书分馆。9月,美国医学界(基督教海外医学联合会)在纽约举行支持中国医学教育委员会筹备委员会议,发展征求医务人员、书籍及用具的运动,支持中国医学教育,颜福庆应邀到会列席。1939年10月,牛惠生夫人捐款保管委员会成立并召开会议,通过林可胜所拟设立骨科奖学金及在贵阳中国红十字会医院开办研究班的计划。医学会正式接收伍连德来自马来亚的两笔捐款计12000元,用于图书馆购置图书。1940年5月,医学会聘任刘瑞恒等人为病理博物馆委员,负责在香港收集病理标本以备分发内地各医校。除此之外,医学会还通过各种关系渠道,向友邦医学会及文化团体发起援助请求,或为国内医学院校代聘教授,或捐助图书和仪器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 克服战争困难,编辑出版医学教材
抗日战争中,医学会编译部自济南转武汉又迁至成都,坚持编译出版。1939年,朱恒璧所著《药理学》一书由医学会出版委员会出版。1940年,李涛编著的《医学史纲》及再版《罗氏卫生学》出版。1943年,医学会出版诸福棠主编的《实用儿科学》。
1948年,医学会总干事余新恩代表学会在纽约组织成立医学编译委员会,从事出版近代医学丛书工作,并用该委员会名义向世界卫生组织募得美金5000元。至1949年底,共出版近代医学丛书11种,费用由世界卫生组织资助。1949年,医学会出版部编印的《高氏医学辞汇》第10版精装本出版,费用由美国医药助华会资助。
3. 继续开展公众健康教育和服务
1938年3月,医学会公共卫生委员会成立妇婴健康指导所。5月,医学会公共卫生委员会营养委员会编订的《中国民众最低限度之营养需要》作为医学会报告特刊第10种出版。后由教育部将此项报告列为学校教材,并应用于公共机关。1938年7月,医学会建立了中国最早的中医史专业博物馆——中华医学会医史博物馆。1938年秋,医学会公共卫生委员会主席兼总会医务干事黄子方成立新闸卫生实验区,除担任难民救济工作外,在医学会会所四周从事卫生工作,包括生命统计及传染病预防、各种医疗服务、学校及工业服务、环境卫生及难民卫生工作,惠及周边居民3万人。1939年8月,医学会公共卫生学分会主办的《中华健康杂志》第1期出版,旨在刊登医学专家文章,以教育民众。
三、 新中国成立后的和平时期(1949-1978年)
1. 促进中西医结合的发展
祖国医药学是我国几千年来同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对中华民族的繁衍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中医遭到歧视和排斥,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解放后,也仍然面临着如何处理西医和中医、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的关系问题。毛泽东主席在1950年8月为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题词:“团结新老中西各部分医药卫生人员,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为开展伟大的人民卫生工作而奋斗。”医学会自1953年开始,着重抓了团结中西医和学习祖国医学的工作。1953年11月,医学会召开中西医学术交流委员会成立大会,交流临床经验并普及学术。1954年10月和1955年12月,傅连暲会长先后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关键问题在于西医学习中医》和《积极领导和组织西医学习中医》,推动了全国西医学习中医的工作。
1953年3月,医学会成立了以常务理事张孝骞为主任委员的综合选题学术座谈会委员会,直到1955年10月,先后组织了高血压、糖尿病、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肺结核、风湿性心脏病等5个专题座谈会。每个专题均分作几个方面,由有关中西医50余人参加,多次座谈反复讨论,交流中西医学术经验,最后召集一次总结报告会,并结集出版发行单行本。
1954年4月至1955年9月,医学会分别举行了大黄、半夏、黄连、气功疗法、西医怎样读中医书等11个专题讲座,既有中医报告,也有西医学习中医体会。1955年7月至1956年6月,医学会联合北京中医学会、北京市公共卫生局开设了西医学习中医学习班,每月两讲,共24讲。1955年10月,编辑了《中华医学会团结中西医的概况》一书,分发会员作为学习参考资料。1955年,医学会举办了中医学习西医学习班、专题讲座。组织中医88人,分3批到中国协和医学院参观外科展览会并观看外科手术电影,并召开了座谈会。
2. 围绕抗美援朝运动组织相关训练班
1950年11月,医学会响应党中央在全国范围开展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邀请北京有关团体和单位,组成了北京市战伤救治训练委员会,筹设训练班,训练战伤外科和战伤急救。1952年1月,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负责在战伤救治训练班讲授战伤外科,全部演讲稿结集为《战伤外科讲演集》出版,并为前方医务人员捐赠3000册。2月,医学会邀请在京细菌学家、昆虫学家、医药学家、农业学家及其他科学工作者召开会议,组成了由41位专家参加的细菌战防御专门委员会,并着手开办防疫专业人员训练班。之后各地分会也纷纷效仿,组织开展防疫训练。
3. 提高基层医生的学术水平,普及医学卫生常识
1961年3月,在傅连暲会长的提议下,医学会与国家广播事业局联合成立医学广播委员会,傅连暲任主任委员。任务为围绕当前所要消灭的疾病、群众所关心的常见疾病和一般卫生知识拟订选题,邀请专家定期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每周2次,每次15分钟)、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各地播讲医药卫生知识。5-9月半年时间,即组织30多位知名专家参加了播讲。1963年4月,由张金哲等4人组成访问农村小组,赴河北安次县召开座谈会,进行科普宣传,受到了热烈欢迎。1965年9月,在全国耳鼻咽喉科学术会议上,医学会制订了农村化脓性中耳炎防治试行草案和培养县区耳鼻咽喉科医师的建议草案。
四、 改革开放后的崭新时期(1979年-)
1. 协助卫生部建立继续医学教育体系
上个世纪80年代末,医学会多次邀请丹麦、挪威等国外医学会代表团来访,介绍国外继续医学教育的有关情况,举办毕业后继续医学教育讲习班和具体的专科学习班。同时,就医学会举办继续教育的内容、方法、学分制以及评价等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撰写会议纪要上报卫生部。许文博副会长在杂志及会议上多次撰文介绍美国的毕业后医学教育与继续教育、对国外毕业后教育及继续教育的评价,探讨我国的继续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的现状和发展模式。1989年,医学会成立了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继续教育部,并先后组织专家到上海、天津、广州、长春、沈阳等地进行调查研究和讲学,宣传、推广、介绍各地的经验和做法。1990年8月,医学会与卫生部、解放军总后卫生部、中国科协联合召开全国继续医学教育研讨会,会上讨论并修改了《继续医学教育条例》和《临床住院医师培训试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并建议卫生部、人事部联合颁发实施。1991 年7月卫生部颁布了《继续医学教育暂行规定》。
1998年12月,受卫生部科教司的委托,医学会承担了全国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征集、形式审查、组织评审和学分发放等一些具体工作。2001年3月21日,卫生部科教司复函医学会,同意医学会使用“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办公室医学项目评审部”的标识。
2010年,医学会率先在全国性医学社团中试点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学分证书电子化发放。2013年起,医学会全面推行电子学分证书,无论是中华医学会国家级继教项目,还是会级继教项目均发放电子学分证书,不再发放印刷型学分证书。作为国内最大的医学学术团体,学会还免费为40多个兄弟学(协)会提供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申报与学分证书申领服务。
2. 推动我国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的培养
1991年4月,为配合卫生部“临床住院医师培训试行办法”的落实,医学会组织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和医学影像学5个专业的专家,研究制定了5个专业的“临床住院医师培训实施细则”和“住院医师培训学分制管理办法”。在9月20日,医学会以通讯的形式举行第20届第11次常务理事会议上,征求对“住院医师培训实施细则”的意见。1992年1月,医学会在北京召开第20届第12次常务理事会议,通过临床住院医师毕业后教育学分积累办法。2009年4月,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培养模式研讨会在医学会举行。
1989年8月,医学会在北京举行专科医师培养方案讨论会,卫生部教育司领导及有关专科学会主任委员等37人参加,就“专科医师培养方案的初步设想”进行讨论修改,取得一致意见。1993年6月,医学会联合卫生部医政司、教育司、人事司和国家医学考试中心,在北京举行关于建立专科医师制度座谈会,上述有关部门负责人及工作人员参加,一致认为医学会在建立专科医师制度和专科医师培训方面具备有利条件,可以充分发挥其作用。2004年9月16日,医学会在北京召开专科医师会员资格认证试点工作会议,卫生部人事司、科教司、国家医学考试中心和医学会的领导,试点单位神经外科、整形外科、全科医学、麻醉医学、超声医学等5个专科分会的专家,共计60余人参加。会议确定成立医学会专科医师会员资格认证委员会和5个试点分会专科医师会员资格认证委员会,讨论并通过“专科医师会员资格认证试点分会培训基地标准制定的基本原则及基地认可程序”、“专科医师会员资格认证委员会职责”及“各试点分会专科医师会员资格认证委员会职责”。2005年5月,医学会和卫生部国家医学考试中心联合召开医学会专科医师会员资格认证工作会议。
3. 受卫生部委托,开展卫生系统岗位培训
1988年6月,医学会向卫生部报送《关于在卫生系统开展岗位职务培训工作的报告》,建议卫生部授权医学会组织各专科学会制定岗位职务培训规范标准及培训方法、资格认可原则并具体组织实施等。1989年3月,得到卫生部的正式批复《关于开展卫生系统岗位职务培训的复函》,同意医学会建议,授权医学会制定医师岗位职务规范标准,组织几个短线学科进行试点,培训后会同国家医学考试中心组织考试,考试合格者由医学会颁发卫生部印制的《医师岗位专业培训合格证书》作为上岗的资格之一。随后,医学会在口腔、放射、检验和精神病4个专业开展岗位职务培训试点工作,对未经过系统培训的专业人员进行培训,使其达到大专水平,具备本专业医师资格。
1996年,卫生部委托医学会对CT、MRI、X刀、r刀4种大型医用设备的诊断医师、技术人员进行上岗资格审核和技术培训工作。医学会请有关专科分会界定该专业的培训内容和考试范围;委托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医学会负责当地学员的管理和辅导;请国家医学考试中心负责命题并进行全国统一考试;考试合格者,由卫生部颁发“大型医用设备上岗合格证”。受卫生部委托,医学会会同卫生部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和各省医学会,组织了2010年和2011年医用设备使用人员业务能力考评,共计66 096名考生自愿、免费参加了考评。
4. 采用先进技术,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活动
1984年8-9月,医学会受卫生部委托,在中国科协的指导和支持下,邀请出国进修考察、学有成就归国的中青年医学专家教授32人,在北京科技会堂举办《走向世界——医药卫生科学技术新进展》讲座共32讲,介绍了国内外有关领域的学术进展和发展趋势,累计听众达4000人次。应广大医学科技人员要求,讲座以后每年举办一期,地点则由北京向全国各地扩散,方式则从单纯演讲发展为对口交流座谈,有的还组织了手术示范、技术操作表演、疑难病例会诊以及技术咨询等。至1993年第10期,共有143名专家教授在13个省、市、自治区进行了讲座,这些专家教授后来都成为了本学科或本专业的学术带头人。
1996年开始,医学会试点在《中华内科杂志》、《中华眼科杂志》、《中华耳鼻喉科杂志》、《中华医学检验杂志》等专业杂志上开辟了继续医学教育园地,组织本学科的专家开展专题学术讲座,并在每期讲座后面附有思考题,希望广大医务人员在阅读杂志后认真思考,做到“学习、实践、思考”,把阅读医学期刊和继续医学教育结合起来,达到了继续医学教育所要求的学习和提高的目的。
围绕培训活动,医学会组织专家编写继续医学教育教材,汇集了有关专业的最新进展资料,内容新颖,实用性强,个别材料还填补了本专业教材的空白,受到了广大医务人员的欢迎。如口腔专业的系列教材;CT、磁共振成像、彩超的专题讲座;放射治疗的《肿瘤放射治疗学》、《肿瘤放射治疗技术学》等。1990年10月19-23日,第二届全国医学视听教材汇展评奖大会在青岛举行,收到展片143部,评选出优秀片49部。1991年,中华医学音像出版社与台湾骏纬公司合作录制的大型系列视听教材《中国针灸学》第1-30集正式出版。2006年起,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编写出版了《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教材》,并配相应的光盘,方便学员自学。
1991年11月4-6日,医学会在北京联合召开国际胃肠病学学术会议,组织观看了由各国专家进行的治疗内镜和介入放射学治疗表演电视实况转播并进行了讨论。1992年4月10-17日,首次全国角膜屈光成形术研讨会在郑州举行,会议采用闭路电视现场播放手术示范、现场解答问题的方式进行。2002年5月25-28日,医学会与上海瑞金医院、上海电视台合作举办全国消化内镜治疗消化道疾病学术研讨会暨学习班。会议进行现场手术演示,并采用现场电视直播等让学员观摩手术操作。
1996年至1998年,医学会与中国教育电视台合作,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35频道试点播出了继续教育节目《医生之友》。培训内容涉及眼科、泌尿外科、放射科等多个学科。由于专家的讲座水平高、信息量大,节目通过卫星播送到全国各地,覆盖面大,先后有20 余万人参加了学习。1998年,医学会与卫生部金卫远程教育中心合作,试点举办了“远程继续医学教育节目”,通过卫星向全国各网站同时播出现场继续医学教育节目,由各地网站组织当地医生收看,各地医生可以通过电视与专家进行现场解答。
为了方便学员学习,医学会越来越多的学术会议在会前、同期或会后举办学习班。2009年8月27-29日,在重庆举办了第14次全国眼科学术大会。会议期间安排了多场大会演讲及16个分会场的专题报告,并开设177场次针对初、中、高级眼科医务工作者的继续医学教育课程,培训形式除了有传统讲座外,还涵盖了读片类的诊断技能课、融演示、练习和指导于一体的操作类课程,课程总学时达166学时,约70%的会议代表参加了听课,总计听课人次达到12049人次。
2004年7月起,由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及医学会主办的“健康新长征——全国基层糖尿病防治教育”,历时两年半,总行程11万公里,对33 000名县级、乡镇医生进行了糖尿病知识培训;开展了近200场义诊咨询,数万名群众与专家进行了面对面交流,项目活动涉及的行政区域内所覆盖人口接近两亿。
近年来各种灾害和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频繁发生,重症医学专业队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009年,医学会启动了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及专科队伍建设项目,采用“六个统一”的培训模式(统一教材、统一课件、统一师资准入、统一培训流程、统一考核、统一发证),迄今已举办培训58期,培训了10 285名重症医学专科医生,有力地推动了重症医学人才队伍的发展。
我国是原发性肝癌大国,病人就诊时多为晚期癌、大肝癌、多发癌,真正适合手术切除者不到30%。大量病人迫切需要采取有效的局部治疗手段。为了推广肿瘤消融规范化治疗这一适宜技术,2012年9月起,医学会组织相关专科分会的专家,围绕肿瘤消融规范化治疗整合多学科资源,集中编写了专门的培训教材,启动了中华医学会肿瘤消融规范化治疗培训项目。迄今已举办了6期培训班,培训学员近600人。
为了解决医务人员的工学矛盾,医学会从全国基层医用设备使用人员的学习需求出发,充分利用远程网络培训具有的便捷、高效、标准化、可反复观看、节省交通食宿费用的特点,自2011年起,自主应用远程学习系统,开展了旨在提高全国医用设备使用人员业务能力水平的专项培训。截至2013年末,共有32 182人次参加了共计18个专业、逾600门课程的学习。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为了解除灾区医务人员的后顾之忧,确保他们全力参加抗震救灾,医学会决定给予雅安地区参加医用设备使用人员业务能力复训的学员特殊照顾,视灾情进展延后其网上学习的截止时间,确保这些学员的利益不会受损,以实际行动支持抗震救灾。
作为公益性的社团组织,为了回报社会,切实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公益活动。2012年,医学会举办免收注册费/培训费的继教活动282期次,惠及14.04万人次。2012年医学会在内蒙古、新疆、甘肃、青海、陕西、宁夏、贵州、云南、四川、广西、西藏和重庆举办了继教活动203期次,惠及71 638人次,直接带动了当地的科技发展。2010年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完成了云南、宁夏、贵州地区203个县、乡医院检验科277人的实际操作免费培训,并为当地县、乡医院与省城培训大医院专家之间搭建技术支持热线。
五、小结
回顾医学会百年来的发展史,从推动医学教育发展所做的工作来看,医学会之所以能取得骄人的成绩,根本原因毫无疑问在于医学会胸怀国家,坚持社团的公益性,始终围绕社会和公众的需求不断努力。如在西医刚刚传入中国时,创办医学院校、提出医学院校的学制、医师考试和设立卫生行政机关的建议、开办讲习所、普及卫生知识等。抗日战争期间,为了医学教育开展募捐活动,坚持出版医学教材和教辅用书,力图保存医学教育的有生力量。新中国成立后,响应国家号召,推动中西医的结合;举办战伤培训班,以实际行动为抗美援朝贡献力量。改革开放后,围绕医师培训,推动继续医学教育体系、住院医师培训体系、专科医师培训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开展卫生岗位培训,旨在有助于医务工作者的成长和业务能力的提升。历史走到今天,我们已经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备受重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团体拥有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和发展空间。2014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发文将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办公室工作交由医学会承担。在这恰逢百年的喜庆时刻,我们只有抓住机遇,提升能力,继续努力,才能不辱使命,尽己所能为国家的医学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
- 上一篇:恰逢百年 世纪回眸
- 下一篇:卫生部关于加强“十二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