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大二院首次完成主动脉夹层“David + Sun's + IABG”手术
近日,我院心脏外一科为一名患有巨大主动脉瘤并主动脉夹层、生命危在旦夕的患者,成功完成“David + Sun's + IABG” 手术,这在我省尚属首例。“David + Sun's + IABG” 手术中文名称包括:保留主动脉瓣的主动脉根部替换术、升主动脉替换、全主动脉弓替换、术中象鼻支架植入和升主动脉至髂动脉搭桥手术。
患者男性,23岁,因“胸背部剧烈疼痛伴胸闷气短”在外院查CTA提示巨大主动脉瘤并主动脉夹层,以急诊收住我院。经CTA检查示:自主动脉根部起始,主动脉巨大动脉瘤形成,同时合并Stanford A型夹层,累及主动脉弓部分支,动脉瘤壁多发钙化斑块。有动脉瘤破裂致死、消化道坏死、截瘫和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多重风险。
根据患者的年龄及病情特点,尽早手术是治疗此类疾病的唯一方法,经我院多个学科医生和护士紧张的配合,经过长达十小时的一期手术后,患者安全转至CICU监护治疗,于术后第二天拔除气管。术后恢复顺利,无并发症,目前已康复出院。
据科主任柳德斌主任医师介绍,主动脉夹层/巨大主动脉瘤病情最为凶险,早期病死率高。对这一类病人单纯完成“David”或者“Sun's”其中一种手术,都是非常复杂、很具挑战性。如果同期完成“David + Sun's + IABG”全部术式,无疑是极为复杂、充满艰险和困难的。目前,我国能独立完成此类手术的医院,仍然集中在个别发达城市。我院结合多个学科的力量,自主成功完成此项手术,不仅填补了西北地区在此项技术方面的空白,也表明我院心脏外一科在主动脉夹层/巨大主动脉瘤领域的开刀手术、介入手术以及“复合”手术技术已经逐步发展成熟。(稿源:心脏外一科 王石雄)
相关链接: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系主动脉内的血液经内膜撕裂口流入囊样变性的中层,形成夹层。急性主动脉夹层的1天死亡率是21%,2天37%,1周62%,2周74%和1年为93%。而单纯内科保守治疗的死亡率为56%。对于主动脉夹层/巨大主动脉瘤,由于其高死亡率,应该尽早采取外科手术干预,已经达成共识。
David手术被称为保留主动脉瓣的主动脉根部替换术,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手术方式,如何有效地重建主动脉瓣的生理结构和功能是这一术式的关键之处。David术因无需换瓣,故可避免机械瓣及抗凝所致的血栓、出血等并发症,提高了病人术后的生活质量。但因手术难度高,国内较少开展。
Sun's手术即孙氏手术,是北京安贞医院孙立忠教授等根据我国主动脉疾病的形态学特点,应用支架人工血管,开发应用新的主动脉弓替换和支架象鼻手术,该术式适用于治疗复杂型主动脉夹层、累及主动脉弓和弓降部的广泛主动脉病变。进一步简化了手术过程,在减少术后出血、提高远端假腔闭合率、降低再手术率等方面效果更好,被公认为是治疗复杂型主动脉夹层以及累及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扩张性疾病的标准术式。
“IABG”手术即升主动脉至髂动脉搭桥手术,一般同期应用于Stanford A型夹层行全主动脉弓替换和支架象鼻手术,理论上可以延缓胸腹主动脉瘤的发展进程、增加远端肢体血供,更加重要的是为二期全胸腹主动脉替换增加了安全、减少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