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媒体聚焦

【兰州日报】爱心老人完成生命旅途最后心愿

编辑: 图: 来源:党委宣传部 发布时间:2015年01月19日 点击数: 字号:【

 1月8日上午,一对珍贵的眼角膜被成功植入两位患者的眼中,对于他们来说,“重见光明”指日可待。这位角膜捐献者名叫魏崇林,来自白银市,于1月3日晚因病去世。根据魏崇林的遗愿,家人当夜将其的一对眼角膜、心脏、肝脏和肾脏多个器官捐献,同时将遗体捐献给pc28预测在线预测神测网3.2用于医学研究。至此,魏崇林成为我省实施第10例心脏死亡后器官捐献(DCD)的供体,意味着目前已经有近30位危重病患,因为捐助者奉献的“生命的礼物”而获得新生。

    老人遗愿:献出最后一点爱

    魏崇林今年65岁,是白银针织厂的一名退休职工。十多年来,老人一直被肺气肿等疾病缠绕。去年12月22日,老人因病情加重入住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虽经多次抢救,症状仍没有得到明显改善,肺部感染不断加重。1月3日上午,得知老人即将走向生命的尽头,其家属向医院说明了老人之前有捐赠遗体和器官的愿望。医院随即与白银市红十字会取得联系,经过进一步的沟通后,白银市红十字会与老人家属签署了人体器官捐献协议。随后,白银市红十字会又与甘肃省红十字会、兰州爱尔眼科医院等相关单位联系并进行具体衔接。

    1月3日晚9时40分,可敬的魏崇林老人永远闭上了双眼。根据他的遗愿,家人当夜将其的一对眼角膜、心脏、肝脏和肾脏多个器官捐献,同时将遗体捐献给pc28预测在线预测神测网3.2用于医学研究。

    魏崇林老人的儿子在接受采访时说:“父亲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他的行为是高尚的,更体现出社会的进步、文明,希望更多的人能参与到这项公益事业中来,让需要救助的人得到帮助。”

    捐献器官:多位患者重获新生

    1月3日晚9时40分,魏崇林老人离开人世。此时,兰州的专家还没有赶到白银。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立即启用心脏复苏机,以保持老人遗体的血液循环和器官的鲜活。深夜11时30分,老人的遗体被推出重症监护室。从pc28预测在线预测神测网3.2赶来的专家们迅速开展器官摘取手术,兰州爱尔眼科医院的眼科专家也连夜赶到现场。

    专家们表示,对魏崇林老人的义举,他们深感钦佩,一定帮助老人完成遗愿。

    1月4日凌晨2时许,供体的器官摘除手术完成。当日下午,经过7个小时的肾脏移植手术,兰大二院的专家成功地将供体的一个肾脏移植给定西籍41岁男性尿毒症患者。目前,该受体病情平稳。

    因在短时间内未找到匹配的受体,后通过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供体的肝脏被分配给四川华西医院的一位危重患者;供体的另一个肾脏,也通过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匹配给兰州另外一家医院的患者。

    魏崇林老人捐献的一对眼角膜,在兰州爱尔眼科医院,被成功移植给两位患者。该院屈光手术中心主任、眼科副主任医师姚慧介绍说,角膜移植手术从8日上午8时开始,11时结束。眼科专家为两位患者分别进行了“板层角膜移植”。

    据悉,成功接受角膜移植手术的两位患者均为男性,一位38岁,来自四川,在兰州打工,患有“角膜边缘变性”眼病。另一位是学生,今年16岁,来自酒泉市瓜州县,患“圆锥角膜”眼病。专家说,两位患者若不进行角膜移植手术,任病情发展,会导致失明。

    我省第二家专业眼库正式启动

    据眼科专家介绍,角膜移植手术分为全层角膜移植术和板层角膜移植术。移植后,后者的效果不如前者,前者视力可能到达1.0。全层角膜移植术要求严苛,需要在24小时至7天内完成,前提是将供体的角膜浸泡在一种营养液中;板层角膜移植术则相对宽松,理论上可以在半年至1年甚至更长时间内实施。

    昨天上午,由魏崇林老人为供体的角膜移植手术的成功实施,标志着爱尔眼库联盟·兰州爱尔眼库正式启动。它是省内第二家获得批准的专业眼库。今后,兰州爱尔眼库将在甘肃省红十字会的监督和领导下,积极开展人眼角膜劝捐、志愿者培养、盲症救助、学术交流和公众教育活动。

    2014年8月,兰州爱尔眼库正式通过甘肃省卫生计生委验收,成为爱尔眼库联盟第6家专业眼库。据悉,由于没有马上找到匹配的眼角膜受体,魏崇林老人的一对眼角膜就暂时存放于已获批准的兰州爱尔眼库。

    2001年初,我省建立西部眼库,设在兰大二院眼科。但由于受到传统观念制约,志愿捐献眼角膜的人并不多,目前入库的角膜很少,登记的入库志愿者资料大约近万份,志愿捐献的人大多是年轻人,而他们的生命还很长,期望与最终现实还有很大的距离。

    省红十字会监管DCD器官移植流程

    DCD——心脏死亡后器官捐献的简称,是器官捐献的主要形式,是他/她生前愿意在死后捐献器官,在心脏死亡后以无偿捐献的方式,把自己的器官捐给在等待移植中濒临死亡的病人。

    在我国每年有超过10万人因意外或突发事件身亡,但由于缺乏有力宣传和受传统观念束缚,器官捐献率仅为西方国家的千分之一。在国家卫生部的强力推动和中国红十字会的主导下,我国DCD试点工作顺利启动。

    2012年3月,甘肃省心脏死亡捐献器官移植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兰大二院作为首批试点医院开展工作。2013年6月,我省与其他20多个省市一起被正式列入可实施心脏死亡后器官捐献的省份。我省心脏死亡捐献器官移植工作流程,也是在甘肃省红十字会的严格监管下进行的。

    甘肃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接受采访时说,DCD是一项系统的、庞杂的工程,它的推进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受“死要全尸”、“入土为安”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技术层面的制约,我省DCD工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在起步阶段。技术层面的制约主要体现在器官移植要求严苛,必须供体在死亡30分钟至1小时内取得。此外,对医疗机构的条件依懒性也很强。

    甘肃省器官移植技术成熟

    在DCD工作开展之前,我省器官捐献主要依靠亲属间活体器官移植。目前,经卫生部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委员会审核,甘肃省有4家医院拿到器官移植“正式牌照”,分别具备人体肾脏、肝脏移植技术。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省的肾脏、肝脏移植技术已非常成熟。

    据介绍,活体器官移植手术是指从活体供者身上获取一个器官或一个器官的一部分,将其移植给受者。目前可开展的活体器官移植手术包括肾、肝、肺、胰腺小肠移植手术。目前肾脏移植手术的肾源来自尸体供肾和亲属供肾,而亲属供肾又是主要方式,包括父母、兄弟姐妹和夫妻间的捐献。肾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肾病的重要手段,亲属活体器官移植较尸体器官移植具有更多的免疫学优势。亲体间的肾脏移植术和异体移植术相比,最大的优势是排斥反应小,在技术上也是比较成熟的。多年来,我省具备资质的4家医院成功开展的肾脏、肝脏移植手术已有很多。

    我省开创DCD器官移植新局面

    2014年3月,兰大二院实施了我省首例通过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分配的DCD器官捐献移植手术,此次移植受体的选择严格按照国家卫计委的要求,通过计算机系统科学匹配,排除了人为因素,开创了我省DCD器官移植的新局面。

    据悉,从去年9月1日起,全国165家具有器官移植资质的医院将使用器官移植强制分配系统,届时全国范围内所有人体捐献器官的分配,都将通过该系统由计算机评分来决定先后。

    2010年,原卫生部在《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基本原则和肝脏与肾脏移植的核心政策》的基础之上,研发了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提高了器官捐献及分配的透明度,以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排除和监控人为因素的干扰,做到科学、规范、公开、公正的分配,它以患者病情的紧急程度和供受体器官匹配的程度等国际公认的医学需要、医学指标来对患者进行排序,实行自动化的器官匹配,确保器官捐献移植工作透明、公开和可溯源性,同时也为公众对器官捐献的信任程度奠定了良好基础。

                              ——摘自《兰州日报》20151148

分享到:
[字号: ]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