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教育 我的血糖我做主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4年09月23日 点击数: 字体:

    者:高丽丽

       专家答疑:陈爱荣

 

本次课将对糖尿病知识做一个总的介绍,让患者对糖尿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1. 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个古老的疾病。公元前400年,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素问》及《灵枢》中就记载过“消渴证”这一病名。汉代名医张仲景《金匮》的消渴篇对“三多”症状已有记载。唐朝初年,我国著名医家甄立言首先指出,消渴证患者的小便是甜的。世界卫生组织将糖尿病定义为:一种由多种病因导致的、以慢性血糖升高为特征并伴有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作用缺陷或二者同时存在而导致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的代谢性疾病

2.那什么是胰岛素呢?

为什么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不能发挥作用就得糖尿病了呢?胰岛素是胰岛β细胞分泌的一种降血糖的肽类激素,是体内唯一的降糖激素。 当血糖升高时,胰岛β细胞收到信号,分泌更多的胰岛素,胰岛素会促进肝、肌肉、脂肪等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此时,血糖就会逐渐下降;血糖降下来了,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就会逐渐减少;就这样,血糖高了,就多分泌胰岛素,血糖降下来了,就少分泌胰岛素,可见胰岛素在始终保持血糖动态平衡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糖尿病的典型和不典型表现

得了糖尿病常见的典型表现是多尿,就是频繁地去厕所小便,多饮就是老是感觉口渴,不停地喝水,多食就是感觉特别饿,吃很多饭,但体重不增,反而下降。但很多病友只是有一些不典型的症状:包括难以忍耐的皮肤瘙痒,皮肤干燥,饥饿感,视物不清,浑身没劲,容易疲倦。还要特别注意以下情况,皮肤反复长疖子或痈,很小的伤口却越来越大或不愈合,男性出现不明原因的性功能减退,下肢麻木感和尿中有蛋白,如果有这些情况请一定要提高警惕,最好及时查一下血糖。

4.哪些人容易患上糖尿病呢?

有糖尿病家族史,父母或兄弟姐妹有糖尿病;超重和肥胖的人;吃得多而不愿意运动的人;年龄大于45岁;出生时体重小于5斤;有异常妊娠的妇女,如曾分娩过巨大胎儿。这些人都比较容易患上糖尿病,有这些因素的人要特别注意预防和监测。

5.如何诊断糖尿病?

目前国际公认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静脉血浆葡萄糖水平:1.糖尿病症状(典型症状包括多饮、多尿和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加(1))随机血糖≥11.1mmol/L(200mg/dL) ,或(2)空腹血糖(空腹状态指至少8小时没有进食热量)≥ 7.0mmol/L (126mg/dL) ,或 3)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11.1mmol/L(200mg/dL)2.无糖尿病症状者,需另日重复检查 明确诊断。

6.糖尿病的危害

糖尿病所带来的高血糖及代谢紊乱可危害全身,可引起脑中风、眼底病变、皮肤瘙痒、牙龈炎、心肌梗塞、肺结核,胃轻瘫,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男性的勃起功能障碍,骨质疏松,糖尿病足及感染。 为了减轻糖尿病对身体的损害,我们要积极治疗糖尿病。为了摆脱糖尿病,很多人有病乱投医。有的轻信小广告,有的轻信某中医的祖传秘方,到处寻找根治糖尿病的方法。其实,以目前的医疗水平,还没有治愈糖尿病的方法,但是糖尿病却是可以控制的,经过积极的治疗,糖尿病患者是可以和健康人一样快乐地生活的。糖尿病治疗的近期目标是全面降糖,防止急性并发症的发生;糖尿病治疗的远期目标是预防慢性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7.糖尿病综合管理新理念

要想控制糖尿病,一定要坚持糖尿病综合管理的科学理念。我们常说的“五驾马车”是糖尿病综合管理的基础,其中糖尿病教育是核心,饮食控制是基础,合理运动是手段,药物治疗是降糖的武器,科学全面地监测是血糖达标的保障。另外,近些年对糖尿病心理和糖尿病预防比较关注,我们在五驾马车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两点,即心理健康是糖尿病治疗的前提,预防并发症是糖尿病综合管理的终极目标。统称为“健康新7点”,即教育、饮食、运动、药物、监测、心理和预防。

科学的饮食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饮食控制贯穿糖尿病治疗的始终,通过科学饮食可以帮助您减轻胰岛负担、纠正代谢紊乱,控制体重在合理范围内,以及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内。科学饮食的四个原则是:合理控制总热量,平衡膳食,各种营养物质摄入平衡,称重饮食,定时定量进餐,少量多餐,每日3-6餐。每日至少进食三餐,早//晚餐的食物比例为1/52/52/51/31/31/3,不加餐。您可能会认为控制饮食很难做到,当您坚持一段时间您就会发现饮食控制的好处,科学地饮食同样可以享受健康生活。

运动也是降低血糖的一个手段,合理的运动有助于控制血糖,减轻体重,增强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改善血脂水平和心血管功能,有利于疾病预防和心理健康。可见,运动是有很多好处的。适合糖友的运动项目有很多,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但不管选择哪项运动都要牢记运动的总原则,那就是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和持之以恒。

药物治疗是降糖的重要武器,当饮食和运动不能控制血糖时,就需要药物来帮助了。2型糖尿病患者什么时候应该开始药物治疗呢?经过生活方式干预后,糖化血红蛋白仍不达标,大于7%,就应该开始药物治疗了。目前的降糖药物主要包括三大类,口服降糖药、胰岛素和GLP-1受体激动剂。口服降糖药分促胰岛素分泌剂(磺脲类、格列奈类、DPP-4抑制剂)和非促胰岛素分泌剂(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α-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经历了123代的改进,第1代胰岛素为动物胰岛素,补充外源性胰岛素,达到了控制血糖的目的,挽救了很多糖尿病患者的生命;第二代胰岛素为人胰岛素,改善了动物胰岛素的免疫原性,减少了过敏反应;第3代胰岛素为目前最先进的胰岛素,更好的模拟生理,更安全、更方便。 GLP-1受体激动剂为新一代肠促激素类,通过增加GLP-1的作用而促进胰岛素分泌,降低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全方位的自我监测是血糖稳定的保障。自我监测可以帮助您: 有效监控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坚持监测,控制血糖长期达标。有助于调节饮食、运动及药物剂量间的平衡。预防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自我监测一定要注意全方位监测,不仅要注意监测血糖的指标,还要注意监测危险因素包括:血压 、体重及腰围、血脂、足、肾脏 、眼底 、心血管病。监测血糖的频率为: 血糖控制差的患者应每天监测4-7次,已达到控制目标时可每周监测1-2天,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在开始阶段每日至少监测血糖5次,达到治疗目标后每日监测2-4次,使用口服药和生活方式干预的患者达标后每周监测血糖2-4次。要注意:每月查一次:体重、血压、腰围/臀围,每两至三个月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足背动脉搏动及神经病变检查,每半年至一年查一次:血脂、眼底、肾功能、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心电图,必要时做胸部X线检查、口服葡萄糖耐量和胰岛素释放试验。只有全方位的监测才是健康的保障。

心理健康是控制糖尿病的前提,糖尿病是一种公认的身心疾病,心理状态影响血糖的控制情况,要想治疗糖尿病,必须先治疗心病。保持心理健康可帮助您乐观地面对生活,摆脱不良情绪可以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提高治疗效果。如何成就心理健康呢? 首先要正确认识疾病:糖尿病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只要正确、有效地治疗,血糖达标了,就能明显延缓或减少并发症; 其次是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客观接受病情,立即治疗,树立起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再次是保持乐观的心态:要用乐观主义精神与糖尿病作斗争;战略上蔑视,战术上重视。心理健康了,才能更好地控制血糖。

预防并发症是终极目标。没有并发症,您就没有并发症所带来的痛苦,不受并发症的威胁,也就不用承担并发症所带来的巨大经济负担,就可以享受与健康人一样的幸福生活。可以说预防并发症是每个糖尿病患者的终极目标。那么如何预防并发症呢?最重要的是保持血糖长期平稳达标,是关键所在。血糖的控制目标是空腹血糖 3.9-7.2mmol/L,非空腹血糖≤10.0mmol/L,糖化血红蛋白<7.0%。那么通过什么手段才能使血糖达标呢?一个是生活方式干预:健康的饮食,规律的运动,戒烟戒酒等。二是药物治疗:经过较大剂量多种口服药联合治疗后, 糖化血红蛋白仍>7.0%时就应启动胰岛素治疗。 早期应用胰岛素有利于血糖的尽早达标。

糖尿病教育是糖尿病综合管理的核心,国际和国内的指南中均要求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糖尿病教育管理,可见糖尿病教育的重要性。 积极的糖尿病教育可帮助您: 获得科学的健康知识,转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提高自我管理糖尿病的能力,包括学会科学饮食与运动、正确监测血糖、规范注射胰岛素、足部护理等。科学防治糖尿病的原则是:早诊断、早治疗、早达标、早获益。

更多>> 科室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