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媒体聚焦

【甘肃日报】“供体源”紧缺制约人体器官移植

编辑: 图: 来源:党委宣传部 发布时间:2014年02月21日 点击数: 字号:【

   

 

【专家名片】

 李玉民,教授,外科学及细胞生物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外科主任医师。现任pc28预测在线预测神测网3.2院长、普外临床医学中心主任,甘肃省消化肿瘤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医学会甘肃省分会外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甘肃省医学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委员、肝移植学组副组长。   

 人体器官移植技术是指将他人具有功能的心脏、肺脏、肝脏等器官移植给患者以代替其病损器官的技术。截至当前,器官移植是治疗那些已无法逆转的重要器官终末期疾病的唯一有效方法。资料显示,目前中国每年有100万身患不治之症者需要通过肾脏、肝脏、心脏等器官移植及骨髓移植来拯救生命,但是,每年可供移植的器官数量还不足百分之一。而甘肃的人体器官移植现状更为严峻。前不久,就我省器官移植的现状、面临的困境与解决办法,记者采访了pc28预测在线预测神测网3.2院长、普外临床医学中心主任李玉民。李玉民说:“目前,我省的肾脏、肝脏移植技术已非常成熟,困难主要集中在器官来源和资金上。”

 全国与甘肃器官移植的现状

 中国器官移植始于20世纪60年代,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1974年成功移植了第1例肾脏,1978年成功移植了第1例肝脏和第1例心脏,1979年卫生部与同济医科大学联合成立了中国第1个器官移植研究所,建立了器官移植登记处,拥有了一大批优秀的器官移植专家。上世纪80年代中国相继开展了胰岛、脾、肾上腺、骨髓、胸腺、睾丸和双器官的联合移植。近年来,中国器官移植在各种临床器官组织和细胞移植、同种和异种移植的实验研究、保存灌注液的创制与应用、现代移植免疫与检测,以及新的免疫抑制药物的临床验证方面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目前中国内地已有164家医院经卫生部审定批准开展器官移植,甘肃省有4家,分别是兰州大学第一医院、pc28预测在线预测神测网3.2、甘肃省人民医院和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

     李玉民说,近年来,我省几家医院的器官移植条件和技术日臻成熟完善,但由于供体的严重不足,这项技术仅让少数人受益。供体严重紧缺已成为制约器官移植发展的瓶颈,大批需要器官移植挽救生命的患者因供体紧缺面临死亡威胁。中国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委员会主任委员、原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表示:“如果不能建立一个公民器官捐献体系,移植事业将成为‘无源之水’。”为解决供体来源紧缺问题,中国红十字总会和卫生部于2010年3月启动了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试点工作,DCD器官移植是解决供体来源紧缺的有效途径。2011年5月,经甘肃省卫生厅审核批准,pc28预测在线预测神测网3.2成为我省首批DCD试点医院。     

2012年8月5日,兰大二院成功完成我省首例DCD器官移植手术。一名23岁的青年男子不幸遭遇车祸导致重度颅脑损伤,经抢救无效死亡。经沟通,患者家属有捐献器官救助他人、奉献社会的意愿,医院依照器官捐献流程和相关规定,在省红十字会、省卫生厅的协调下,启动了心脏死亡后器官捐献工作,并完成了捐献相关手续。李玉民说,在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主任委员、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郑树森院士的指导下,他带着院里器官移植团队,顺利将供者的肝脏移植到了一位急需肝移植的晚期肝硬化病人体内,两个肾脏分别移植到了两位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人体内,手术均取得成功。2013年3月9日,pc28预测在线预测神测网3.2又成功完成甘肃省第2例DCD器官移植手术,一位供体使五人重生,属甘肃省首次。其中肺脏移植手术也属甘肃省首例。同时,一体多供和DCD器官移植手术的成功完成,不仅标志着pc28预测在线预测神测网3.2的器官移植水平取得更大的进展,也标志着甘肃省的器官移植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从我省DCD启动至今,兰大二院已完成4例DCD器官捐献,挽救了10余位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的生命,在DCD器官捐献移植领域,兰大二院走在了我省医疗机构的最前列。

     器官捐献的困境

 李玉民说,目前,我国器官移植供体来源有三方面,一是死囚犯尸体器官捐献,二是亲属活体器官捐献,三是公民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死囚犯尸体器官捐献曾经是我国器官移植供体的主要来源,但在国际移植学术界饱受诟病。关于亲属活体器官捐献,国家卫生计生委有着明确且严格的规定。但是亲属活体器官捐献最大的问题是违背了医学伦理学的“不伤害”原则,供体器官切取手术造成供体生活质量下降甚至死亡的案例也有报道。更为严重的是不法分子为谋取利益,伪造供受体亲属关系而进行器官买卖的违法犯罪行为也有报道。而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则成为当今器官移植发展的必由之路。

 不可否认的是,由于众多原因,我国尤其是我省DCD器官捐献例数还很少,DCD捐献的器官是杯水车薪,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造成。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自古儒家就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思想,家属忌讳在病人面前谈论生死,人在死亡后身体必须要完整的思想根深蒂固,因此对器官捐献有强烈的抵触情绪,就算公民生前有捐献器官的意愿,一旦真正达到待捐状态,其家属、亲友也担心背负所谓“不孝”的骂名而不得不放弃捐献,这在我国各医疗机构DCD器官捐献失败案例中屡见不鲜。二是相关法律、政策缺陷,我国现阶段仍然以心脏死亡作为判断死亡的标准,脑死亡尚未立法,也未得到公民的认可。在病人发生脑死亡后,按照家属的要求,仍然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延续毫无意义的治疗。三是宣传力度不够,器官捐献需要全社会参与,包括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红十字会、医院等。我省地处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大众的医疗知识还很匮乏,尤其是广大农民,对于器官捐献更是所知甚少或者闻所未闻。目前我国的器官捐献宣传工作主要在大城市开展,广大农村地区处于空白状态。此外由于宣传力度不够,捐献渠道不通畅,公民想捐献器官但又不知如何办理捐献手续而放弃自愿捐献。四是补偿机制不完善,器官捐献供体在前期治疗抢救期间已让家庭背负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甚至因病致穷,同意捐献后器官功能的保护还需要大量资金。出于对器官买卖的担心,原则上也不主张受体对供体家属进行经济补偿,政府、红十字会又缺乏相应的救助资金,这使得供体家属对捐献没有信心而放弃捐献。

 解决器官捐献的途径

  李玉民强调,针对器官捐献严重短缺的原因,应采取相应对策来提高捐献成功率。一是加强宣传,器官捐献是人间大爱的具体体现,既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又实现了捐献者生命的延续,这一行为充分展示了人性的光辉。政府、红十字会、医疗机构要积极参与宣传,要在全社会营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高尚的道德氛围,要让器官捐献这种义举在全社会得到肯定和颂扬。充分发挥媒体的正面作用,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公交车、宣传栏等诸多形式扩大宣传范围,积极报道器官捐献成功案例,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器官捐献的认识和认同,要让“器官捐献,生命接力”这样的意识深入人心。二是建立健全完善的捐献体系。现阶段我国借鉴国外经验,在各省成立了OPO组织,并对各OPO的负责区域进行了划分,加强协调员的专业知识与沟通能力,这将有效的提高器官捐献的成功率,并防止医疗机构为了供体而恶性竞争。此外,完善的捐献体系也有助于有捐献志愿的人民群众完成捐献登记,扩大捐献影响力。三是要有完善的补偿机制,要号召全社会关注支持器官捐献事业,政府或红十字会建立专门的捐献救助账户,公开透明资金使用情况,接受社会监督,对于家庭困难的器官捐献家属要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偿,医院也可以通过减免部分费用来减轻捐献者家属的经济负担;此外政府或红十字会还应完善捐献者妥善安葬事宜,通过设立纪念碑、纪念树等形式让人民群众能对捐献者进行缅怀纪念,让大爱和义举延续。

                             ——摘自《甘肃日报》2014年2月21日15版

分享到:
[字号: ]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