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的预防
脑卒中的预防包括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
(一)一级预防
目的:未发生过脑卒中而具有脑卒中危险因素者预防脑卒中发生。
预防措施: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控制血管性危险因素。
1、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包括健康饮食、戒烟酒、加强体育锻炼等。
2、控制血管性危险因素
(1)高血压:
目标血压:一般人群﹤140/90mmHg,心衰或肾功能不全者,血压应<130/85 mmHg;糖尿病、冠心病及大量蛋白尿等高危患者,血压应<130/80mmHg。
推荐干预方法:
在所有的收缩压≥130mmHg或舒张压≥80mmHg的病人中,应采用改变生活方式治疗,如控制体重,增加体力活动,限量饮酒,限盐,强调水果、蔬菜的摄入等。
如果患者(1)收缩压≥140 mmHg或舒张压≥90mmHg,(2)心衰或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收缩压≥130mmHg或舒张压≥85mmHg,(3)糖尿病患者血压≥130/80mmHg,应根据个体情况(年龄、种族、有效药物),用药物控制血压。
脑血管病急性期及伴有重度脑血管狭窄的患者,降压治疗应酌情慎重。尤其对于双侧颈动脉狭窄≥70%者,收缩压不应低于150-160mmHg。
①低盐饮食;
②降压药治疗:开始可单药治疗,如果控制不到目标血压,则需联合用药;
③用药期间建议每天监测血压1-2次,并进行记录,如果血压有较大波动则需到医院调整用药方案,如果血压平稳则需坚持原治疗方案。降压药需要长期规律服用,坚决不能自行停药或调整用药剂量。
(2)高血脂:
①控制饮食中脂肪摄入;
②定期检测血脂水平,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降脂药(例如他汀类药物)治疗。
(3)房颤:
凝血指标INR目标值:2-3。
①抗凝:使用华法林,定期检测凝血指标;
②抗血小板:低、中危的房颤患者,结合实际情况,可选择阿司匹林;
③双重抗血小板:对于高危的房颤患者,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优于单一使用阿司匹林。
(4)糖尿病:
饮食和运动是控制糖尿病高血糖的基本措施,如患者有典型的症状或有严重的高血糖,饮食和生活方式改变很难使血糖控制达标,应及时采用药物治疗。
2、对伴有缺血性脑卒中或TIA的糖尿病患者,建议在不发生低血糖的情况下尽可能接近正常水平。血糖控制目标必须遵循个体化原则,老年人、有严重或频发低血糖史以及有严重合并症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不宜太严格。
血糖目标: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
①在内分泌科医生指导下严格控制饮食;
②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血糖稳定后坚持用药方案;
③建议每天监测血糖并记录,每3-6月复查糖化血红蛋白(HbA1c),根据血糖控制情况,在内分泌科医生的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每6-12月全面体检一次,了解有无并发症。
(5)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
①控制危险因素
对于并存的脑卒中危险因素,给予相应的生活方式改变及药物治疗;
②血管重建
到有血管重建技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的医院行全脑血管造影术(DSA),准确地评估血管狭窄程度,分析血管重建的获益性及风险,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二)二级预防
目的:发生过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患者预防脑卒中再发。
预防措施:
(1)控制危险因素,同一级预防;
(2)抗血小板: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3)抗凝:华法林(适于房颤患者);
(4)保护血管:他汀药物;
(5)血管重建
四、如何识别TIA?如果发生TIA该怎么办?
1、TIA是脑卒中发生的危险信号
如果反复突发一侧肢体无力、视物模糊、跌倒、记忆力丧失等,并且每次持续时间较短,可以恢复完全,则很有可能是TIA。TIA是脑卒中发生的先兆标志,如果不进行积极治疗,约1/3的TIA患者将发展为脑卒中。研究显示,首次TIA 后第1年内发生卒中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的13倍, 7年内发生卒中的危险是正常人的7 倍。
2、重视TIA发作
为避免更严重后果发生,TIA病人应立即到神经内科就诊,必要时入院诊治,完善血管筛查,积极寻找发生TIA的病因,并尽早开始抗血小板、他汀药物及必要的血管重建等治疗。
五、如何识别脑卒中?如果发生脑卒中应该怎么办?
1、突然面部、胳膊或腿麻木无力,特别是在一侧;
2、突然单眼或双眼视物不清;
3、突然意识不清、说话或理解能力下降;
4、突然走路不稳、头晕、平衡障碍或动作不协调;
5、突然不明原因的头痛。
一旦发现以上症状,应立即拨打120送往医院急救,争取在4.5小时内于医疗设施健全、有条件溶栓的大医院进行溶栓治疗,才能尽可能最大程度降低患者的的残疾与死亡,改善疾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