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发展史
1932年12月,经当时甘肃省政府批准,甘肃学院创办医学专修科,简称“甘院医科”。1933年,经当时甘肃省政府批准,将省属中山医院作为甘院医科学生实习的附属医院,李克生任院长。1936年,医院归并于省立兰州医院(院址在萃英门内)。1942年经民国政府教育部批准,在甘院医科的基础上,建立国立西部医学专科学校,校址迁往兰州市西郊上西园。1945年至1946年,按国民政府教育部的决定,国立西北医学专科学校改为国立西北医学院兰州分院。1946年3月26日,行政院第73次会议决定成立国立兰州大学,是年夏,将国立西北医学院兰州分院归并兰州大学,改名为兰州大学医学院,校址由西郊上西园迁回西关萃英门内。
国立兰州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的创立
1948年2月7日国立兰州大学呈请教育部批准附设医院。1948年4月1日经教育部批准正式成立国立兰州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院址在萃英门内。1948年12月国立兰州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宣告成立。设有门诊部,业务部(含内科、外科、妇产科、小儿科、五官科、皮肤科、检验室)。自建院初到全国解放时,先后在医院工作的专家有:我国皮肤病学科的主要创始人于光远教授;我国开展胃镜检查术的先驱杨英福教授;内分泌学专家杨浪明教授;著名神经精神病学专家唐家琛教授;血液病学专家张爱诚副教授;外科学专家张季兰副教授等。
兰州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时期
1949年10月下旬成立兰州大学校务委员会,医院为兰州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杨英福担任院长。自1950年后,檀吉元、史成礼、许晓琴、张兰仙、张汝翼、尹良培、郑从周、王永铭、王肇普、许自诚、熊天民、刘翰、逯志超、史培柱、汤文章、张训初、邢祖林等相继来院工作。
兰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时期
1954年9月1日兰州大学医学院从兰州大学分出独立建立兰州医学院,其附设医院随后改为兰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为杨英福教授。同年在兰州市东郊(即兰医一院现址)开工兴建医院大楼。1955年刘尚哲调入医院并开展了白内障手术。1956年附属医院之内科、妇产科、小儿科、及五官科与省综合医院(即甘肃省人民医院)合并。是年韩哲生教授自武汉调入附属医院工作,筹建神经外科,当年即施行了甘肃省首例垂体瘤切除手术。1957年8月,东郊新楼建成,附属医院遂自萃英门旧址迁往东郊新址,同时与省综合医院合并的原附属医院人员全部返回,萃英门旧址则成附属医院下属的门诊部。同年成立了传染病房,收治麻疹等传染病患者。从1957年至1958年在业务上开展了脾肾静脉吻合术,肺叶切除术,总胆管空肠吻合术,建立新电图室并开展心电图检查,气管内滴入治疗肺脓疡,肺结核的治疗,传染性肝炎的治疗,深度X线照射治疗溃疡病,卵巢囊肿切除术,宫颈环形切除术,骨关节韧带成形术等。
兰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时期
1957年医院迁址任务完成后,兰州医学院即决定设两所附属医院,在附属医院萃英门原址上兴建病房大楼,1958年12月新建病房大楼并基本竣工。奉省卫生厅(58)卫办字第048号和兰州医学院(59)院办字第004号文件指示,1959年元月26日正式命名兰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于1959年2月中旬先行收容脑系精神科、肿瘤科、泌尿外科、皮肤病、传染病等病人;3月下旬设立了妇产科病床35张,将传染病房改为内科病房,同时将外科的肿瘤专业与东郊新址医院的骨科对换。1959年4月19日兰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在原兰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萃英门旧址正式成立,东郊新址设立兰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临床科室有:内科、外科、妇产科、皮肤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脑系科(含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两个专业)、精神科、中医科、预防保健室,门诊部包括急诊室、手术室;医技科室有:放射科、理疗科及药房,供应室;行政科室有:办公室、临床医务科、事务科、人事科、附设图书馆。
普外科自1960年开始,相继开展了全胃切除术、脾脏切除术、直肠癌根治术、胆总管探查术等;泌尿外科和骨科相继开展多项新业务、新技术;胸心外科于1964年开展了心内直视手术;神经科相继开展了颅脑外伤的各类手术、脊髓侧索切断术、巨大听神经纤维瘤摘除术、颅内肿瘤切除术、枕部动静脉畸形手术及气脑造影、脑室造影等技术;内科相继开展了软式胃镜及管式乙状结肠镜检查,同时在原兰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开展了硬式器官镜检查、人工气胸、气腹、气滴入等疗法的基础上,于1960开始开展了肺功能测定;耳鼻喉科开展了鼓室成形术;眼科开展了巩膜折叠玻丝填充术、黄斑裂孔封闭羊膜植入术。有关科室开展了脑电图检查及肾动脉造影等。
在教学方面,1962年成立了10个临床教研科室承担兰州医学院每周74学时教学任务和进修医师的培训,大力开展新业务,积极进行科研工作,截至1965年,开展新业务299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