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稿1--一个故事引发的思考

作者:liujianlong 来源:消化科 于忆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19日 点击数: 字号:【
党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同的形象,可以是具体的一首歌、一件事、一个人、也可以是抽象的一个时代、一方群体。 去年的时间有幸参与了对我院杨英福教授的资料收集,在整个过程中,我的内心澎湃不已,发生在杨教授身上的每件事情,是如此令人激动。几经挫折、几经磨难,他就这样一路风风雨雨走过,他的心中装的是中国人民,是为之可献出生命的事业,从那时起,杨教授就像是代表党的一个符号,因为同样的专业,杨教授就离我们如此接近,党在我心中的形象,变得更加具体。今天,我想把我了解的故事讲出来。 杨英福教授出生在浙江,家境平常。从小就帮持家务,就学时断时续,务过农,做过帮工。后来在姐姐的恩师借款资助下,考入上海沪江大学医学先修科,1932年又考入上海医学院。接受了系统、严格的医学教育和训练,当时也正是日寇入侵,国难当头的紧要时期。 不久,“8.13”松沪抗战爆发,医院被迫内迁,1939年流亡到广西柳州乡下,借居在一个小山村里,生活特别困苦。因劳累过度,胃部大出血,在逃亡中没有输液等基本的治疗设备,只能让护士出身的妻子自配盐水在皮下注射,痛苦万分。从那时起,定下了终生从事胃肠病研究的决心。1942年国立西北医学专科学校成立后,他毅然放弃了稳定的生活与比较丰厚的待遇,只身来到兰州,任西北医专讲师和兰州中央医院主治医师。 1946年被聘为国立兰州大学医学院副教授,同年考取留学美国的进修生,那年他已满40周岁。出国前,他与当时在兰州主持留学人员选拔的,我国著名医学家、教育家张查理教授的谈话,起到了关键作用 。张查理教授在仔细听取杨英福主攻胃肠病学夙愿后,首先表示了肯定,但又特别指出,胃肠病学博大精深,不可能面面俱到,他最后还语重心长地嘱咐说:“人皆能之吾能之,不足为奇;人不能之吾能之,方为可贵。”这短短22个字的至理名言,成了杨英福留学、治学和从医的终生圭皋。他1947年去美国留学时,选择了到极负盛名的芝加哥大学医学院进修胃肠病学,并选定时任美国胃肠病学协会主席的 Walter L. Palmer为导师。在教授悉心指导下,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不仅认真学习了二战以后国际胃肠病学的最新进展,他还特别钻研了当时由 Palmer和辛德教授主持的胃镜检查术。 1948年冬天,杨英福完成了在芝加哥大学医学院和纽约医学进修学院的学习任务,为了能省钱和多带行李,他找到了一个在货船上当临时船医的差事,免费乘船。从纽约出发,经巴拿马运河,摇晃了近两个月,杨英福终于在1949年1月携带着他节衣缩食省钱所购的书籍、药品和医疗器械,其中就包括凝聚着他特别的师生情谊的半屈式金属胃镜,回到了上海。当时,正值淮海大战激烈进行之际,他婉谢了亲友们的挽留,乘飞机回到兰州大学医学院任内科教授,并于1949年夏出任兰州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 从1949年至1980年,除去文革动乱的岁月,杨英福一直担任兰州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为创建、发展兰州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贡献了毕生心血。他就任院长时,已是兰州大会战前夕,兵荒马乱,社会动荡,人心惶惶。在许多人为避战乱、逃离兰州时,他的妻子儿女也随师友,远走河西走廊时,他孤身留守,带领师生员工,保护医院,迎来了兰州解放。 杨英福教授长期担负行政领导,但他始终坚持工作在医疗和教学的第一线。他多年兼任内科主任,定期查房和上专科门诊,古稀之年仍一如既往。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深受广大病人尊敬和爱戴。50年代初,杨英福教授曾赴青海为暂居在塔尔寺的班禅额儿德尼•确吉坚赞大师治病,班禅大师病愈后,亲自送照片、哈达和锦旗给杨英福教授,锦旗上用藏汉两种文字绣着20个大字:“医学精通,培养西北干才;存心济世,泽及蒙藏人民。” 1982年9月25日杨英福教授病逝在兰州,终年76岁。 数载的风雨兼程、数载的辉煌伟业,他就向一颗璀璨的明星,刺破夜空,点亮黎明;像一只勇敢的海燕在大海上波及狂风暴雨;象一只经久不息的号角始终吹奏着时代的强音。杨教授的一生经历,是党所经历历程的一个缩影,正是中国有着无数像杨教授这样的人,经历无数坎坷、无数曲折,不论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是和平与危机共存的今天,心中的信念不倒,为祖国、为人民奉献一切心甘情愿。立足现状,展望未来,我们深感,凝聚了无数老前辈们行知精髓的“厚德精医 博学笃行”这八个字的份量之重,我想不论时代怎样变,环境怎样变,我要始终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鞭策自己,改善自己;信念使人坚强,理想使人升华,我们有信心继承老前辈们的志愿,紧随历史的潮流和时代的步伐,为将pc28预测在线预测神测网3.2建设为一流的、综合性、现代化医院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