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之河悠悠流淌,岁月画卷静静舒展。张思颖为我们开启那扇通往二院旧时光的门扉,于是,一段段满溢温情、写满奋斗、镌刻奉献的故事画卷缓缓展开,往昔故事便似璀璨星辰,于二院历史苍穹熠熠闪耀,在交错的时光里,引领我们深深感悟先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题记
这是2024年初秋的一个早上,时光仿佛在这个宁静的时刻放缓了脚步。窗外,槐柳在微风中优雅地摇曳,细长的枝条似灵动的画笔,在空中挥洒出自然的韵律。它们是岁月的守望者,见证着四季的轮回,用自己的身姿诠释着生命的坚韧与从容。二楼的会议室,老护士长张思颖娓娓诉说着一段二院旧时光里的似水年华 ......
“我是1957年甘肃省卫校毕业之后分到了医院,由于大包小包的行李,医院用卡车把我们从一墙之隔的学校接到了医院。同时入院的还有毕业于哈尔滨医学院的赵彩兰、西安医学院的连瑞芳,她们分到了产科,产科主任是崔志孝;毕业于沈阳医学院的曾石美、李金贵和毕业于沈阳中国医科大学的陈庆和、仇庆蕙夫妇分别留到了眼科和内科。”
之前的1955年,沙鹏图、刘国栋兰大医疗系毕业后留院工作;同年,韩哲生和郑效蕙夫妇从武汉调入医院。1956年,毕业于湘雅医学院邝耀中和陈世谋、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的裘明德和吴世芳夫妇也分到了医院。1962年,白淑芳、贾欣增分到了医院,王明昭、安真光调入医院。1964年,兰州大学医疗系毕业的辛楠、张恩光、王彤留二院工作。
冯守诚是甘肃学院医学专修科第一批学生;刘铭锐、王永铭、逯志超是兰州大学医疗系第一批毕业生。上世纪50年代,留美回国的杨英福开展了国内第一例胃镜检查。
上世纪70年代,李光远在甘肃成功开展了第一例体外循环手术,做的是风湿性心脏病主动脉弓手术,这是继1954年尹良培教授在西北地区开展第一例“二尖瓣闭式分离术”后,又一例成功的心脏手术。
1983年,医院护士长进修班合影(前排左一为孟惠敏,右一为张思颖)
“当时手术在医院很轰动,大家都没有回家,苏鸿熙、李光远他们做手术,我们都在天台上看,手术护士是刘家惠、巡回护士是孟惠敏,灶房还为大家准备了宴席,庆祝手术成功。苏鸿熈曾留学美国,1958年开展了中国首例体外循环直视手术,被认为开创了心脏手术新纪元。李光远在第四军医大学进修时就拜在他门下......”
如果不是真实地面对这位满头银发如霜雪般纯净,却又精神矍铄的老人,我着实很难将那发生在五六十年前的悠悠往事与眼前这位已然 86 岁高龄的老人联系起来。她静静地坐在那里,银色的发丝在阳光下闪烁着岁月的光芒,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历经沧桑后的深邃与宁静。那矍铄的精神状态,仿佛岁月在她身上留下的不是衰老的痕迹,而是智慧的沉淀。
在她的眼中,这些仿佛已被时光尘封的往事,就好像是刚刚发生在昨天一般鲜活。那具体的时间节点,清晰如昨,每一个数字都承载着一段回忆;那曾经的人物,形象鲜明,仿佛随时都能从记忆中走出来与她重逢;那难忘的事件,历历在目,每一个细节都如同电影画面般在她的脑海中不断放映。
关于兰大二院的一切,她如数家珍,无论是那古老建筑的一砖一瓦,还是曾经在这里发生的温情故事,她都能娓娓道来。她回忆起往事时的神情,专注而投入,仿佛整个世界都沉浸在那段美好的回忆之中。她信手拈来的二院故事,如同璀璨珍珠,串联起了过去与现在,让我们这些聆听者也仿佛穿越时空,走进了那个充满故事的岁月。
张思颖,在1938年那个风云变幻的岁月,降临于甘肃靖远的一个庞大的家庭中,姊妹八人,她排行第四。自幼,张思颖便在良好的家训熏陶下,踏上了读书学习之路。她童年时便随父亲踏上了一段充满波折的旅程,辗转于临洮、银川、兰州等地。一路上,颠簸不断,而父亲的两架子书却始终陪伴在她身旁。这两架子书,成为她最早的启蒙读物。它们见证了她的成长,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孩童,逐渐成长为一个求知若渴的少女。当她渐渐识字懂事,便如同被磁石吸引一般,深深地浸淫在书的世界里。
在父亲的严格教育下,她明白了知识的珍贵和做人的道理;在姊妹的关爱中,她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与力量。就这样,沐浴着书香,感受着亲情的温暖,张思颖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期。
彼时,命运的考验降临,她的妈妈身体欠佳,经常住院。在陪伴母亲诊疗的日子里,那些穿梭于病房、温柔可亲的护士们,如同天使般降临在她的世界。她们的微笑如同阳光,温暖着患者的心灵;她们的关怀如同清泉,滋润着患者的心田。张思颖被她们的善良和奉献所打动,对护士这个职业产生了天生的好感。一颗梦想的种子悄然在她心中种下——长大后当一名护士。这个梦想如同星星之火,在她的心中燃烧,照亮了她未来的道路。
当省卫校面向全省招生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报考了护理专业。这一决定,如同命运的交响曲中一个激昂的音符,奏响了她人生的新篇章。从此,她与护理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开启了自己为之奉献大半生的护理事业之旅。
张思颖作为兰大二院早期的护理工作者,1958 年,作为医护人员代表,她有幸受到朱德司令的接见。她所整理的基本护理制度,成为我省延用的护理制度的坚实基础,为护理行业的规范发展指引了方向。她积极参与创建了兰大二院泌尿研究所和骨科研究所,为医学科研的进步添砖加瓦。她参与创建和管理的法医医院,更是甘肃省较早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进行对口诊疗的典型。她用自己的智慧、汗水和奉献,书写了一段辉煌的护理篇章,用行动诠释了责任与担当。
兰州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左侧为兰大学生宿舍五岳堂,右侧为兰州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
从城门进,朝北进了“萃英门”就到了医院,下坡就是兰州大学,当时的甘肃制造局也在里面,就现在眼科中心的南边。从岗楼(甘肃制造局大门)进去,就是兰大二院最早的读书馆,其匾由甘肃非常有名的画家、清末进士范振绪题写。当时医院就叫兰州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院长是杨英福、总护士长是何梅魂、外科主任是尹良培。黎秀芳(我国第一个南丁格尔奖获得者)、何梅魂、毛经纬都是高等护理学校专业毕业,她们倡导和推行的护理教学和护理操作,使得医院护理质量在省内首屈一指。
“我在外科系统轮转时遇到了史成礼、冯守诚等这批学术观念很浓的教授,使得我的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迅速提高,1959年起,开始担任护士长一职。1959年3月,正式成立兰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我当时是礼仪迎宾,还有个大合影呢,在静观园咱们老图书馆门前,有省上领导,医学院的代表和医院人员。”张思颖骄傲地回忆道。
上世纪70年代,张思颖和吴大兰、杨观清、林畅荣、晏厚芬等一道先后到上海第六医院、湘潭医院、广东中山医院学习基础护理和骨科护理及断手再植技术。这次学习对张思颖影响很大,尤其是这些医院先进科学的管理制度成了最大的收获,经过系统整理和完善,这套制度成了当时医院的护理管理制度,后被卫生厅向全省卫生系统推广。
冯守诚教授观片教学
“研究股骨头坏死,最难的是材料,当时是拿着省委的介绍信才从国防厂买到了钛合金——这种有记忆功能的材料,制作组是504厂的技术人员。课题组从动物实验到材料的研究、制作及到正式手术,颇费了一番周折。”当张思颖回忆起冯守诚教授时,她动容地说道。
冯守诚,来自甘肃秦安莲花乡。他毕业于甘肃医学专修科,上世纪 50 年代,怀揣着对医学的执着与追求,前往全国著名的北京积水潭医院骨科进修。这段宝贵的经历,为他日后在骨科领域的卓越成就奠定了坚实基础。1962年,冯守诚开展的第一项科研项目《H型支骨治疗脊椎损伤》取得成功,他并未满足于这一成就,而是致力于将先进的骨科技术推广开来。通过举办13期全省骨科学习班,有计划,分步骤的对全省县、区、工厂的骨科医生进行精心培训。每一期学习班,冯守诚都倾囊相授,将自己的知识与经验毫无保留地传递给学员们。培训结束后,他还专门为学员们赠送一套由 504 厂为兰大二院骨科精心制作的股骨头手术所需要的器械,为甘肃省培养和壮大了一批具有实际操作技能的骨科医生。随后,冯守诚成立了骨研所,并与日本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在他的带领下,骨科研究所在治疗股骨头坏死、膝关节、十字韧带的损伤和人工关节研究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兰大二院的骨科也成为省内最早使用关节镜检查和开展骨密度测定的科室。
1992年,冯守诚在日本(左二为冯守诚,右二为闵坤山)
史成礼,河南陕县人,1947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医疗系。曾在北京医学院进修泌尿外科一年,师从我国著名泌尿外科专家吴阶平教授。
史成礼与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阶平在北京
作为学者,他随和,不摆架子;作为大外科主任,他以教学、科研为主导,狠抓临床医疗质量。尤其是史成礼教授所倡导的晨会制度,要求各级医生讲读书心得,讲学习外文杂志的体会。他注重学术前沿,放眼全国。对青年医生的培养进修,他也是放眼长远,制定培养方向和详细的培养计划,并且要求被培养者要定期汇报自己的学习状态、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及学习收获。
他严格制定手术规程,每个手术,无论大小,都必须有术前讨论,要预判术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解决办法,要有手术总结。史成礼编写的《外科入门》是当时全国外科学的教材,几乎每个外科从业者人手一册。
1980年,沈绍基教授离兰回京时留影(前排左二为史成礼,右三为沈绍基)
正是由于史成礼教授奠定的坚实基础,沈绍基的努力和刘国栋的接力,兰大二院培养的第一批研究生陈一戎、何家扬的加入,秦大山调入,以及省上30万元的专项经费的资助,刚成立不久的泌尿研究所可谓资金充足、仪器先进、人员层次高。借助先进的仪器和高水平的研究人员,1982年,甘肃地方第一例肾移植手术在刘国栋的主刀下顺利完成。随后泌尿研究所在泌尿结石的研究、泌尿系肿瘤研究及肾移植研究方面取得进展。1983年,泌尿科在国内第一个研究成功猪凝血酶,在国内外学术界反响很大,后被广泛应用于临床;1995年,泌尿研究所专家通过研究发现花粉提取物对前列腺增生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该研究为花粉类药物治疗前列腺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后来南京及甘肃的药厂依据此研究生产的花粉类药物大量应用于临床。沈绍基虽然在医院工作时间不长,但他对医院泌尿学科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他在北京医学院学培养的严谨、扎实的作风在泌尿科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扬。上世纪90年代,上海中山医院在参观完兰大二院泌尿研究所后认为:他们医院望尘莫及。兰大二院泌尿外科作为甘肃的龙头老大,曾一度引领西北泌尿学科的发展。
“以上是我们曾经一起合作共事,并对我有深刻影响的先辈,也是二院创业的先驱,是那时二院的精英。”张思颖感慨道。
茶壶里的茶飘散着淡淡的兰花香味,张思颖老人说,她平时看看书,整理整理资料。她正在为一本拟名为《塔影河声》的书籍收集照片,这是一本关于兰州老照片的书。她给我们展示了已经完成的两本厚厚的回忆录《忆海拾贝》《金色岁月》。她说,她从上班开始就记日记,直到现在。
老人行走在岁月的长廊,每一步都沉淀着历史的风霜,却仍然保持着那份从容和优雅。
往事并不如烟,那些曾经的人与事,是岁月的馈赠,是奋斗的见证,更是医者精神的传承。它们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医疗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铭记这些往事,让那温暖的医者情怀如璀璨星光,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永不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