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巡礼】承载生命之重,栉风沐雨,一路前行——兰大二院重症医学科发展纪实

作者:党委宣传部 周媛 来源:重症医学科 发布时间:2024年02月01日 点击数: 字号:【

监护仪的“滴滴”声,如同时间的脉搏,强烈而有力。呼吸机的嘶嘶声,如同生命的呼唤,尖锐而急促。患者痛苦的磨难,如同黑暗中的挣扎,苦痛而沉闷。步履匆忙的医护人员,则如同战场上的战士,冲锋在前,果断而坚定。

这里,是离危险和死亡最近的地方,生命的脆弱和无常在这里被无情地揭露出来,每一个患者都可能成为下一个被死神召唤的对象。然而,这里也是离重生和希望最近的地方,在医护人员的努力下,一个个生命得以延续,一个个希望得以重生。他们时刻守护在患者床旁,与患者共同度过每一个艰难的时刻。他们和时间赛跑,与死神战斗,用专业和敬业谱写了一曲曲救治危重症患者的生命之歌。

兰大二院重症医学科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充满挑战和不断进步的过程。其前身是2007年成立的危重病医学科,这也是科室建立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2018年,原外科ICU、内科ICU、急诊ICU合并组建成立了重症医学科。五年来,在科室全体医护人员的砥砺奋进下,各方面工作均取得了长足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及患者的认可。

精进学科,强化质控,质效并举齐发展

兰大二院重症医学科,作为医疗前线的重要部门,始终坚持以危重病急救为工作重点。致力于发扬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在紧密团结中共同为患者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为保证救护工作的无缝衔接和高效开展,科室不断优化医疗流程,改善医疗服务质量,防范医疗风险,杜绝医疗事故。同时,积极加强与院内其他学科的协同合作,规范医疗流程,提升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多年来,在两届科主任李培杰、马莉的带领下,全科工作井然有序开展。

科室现有ICU床位和ICU后病床共41张,配备重症呼吸机36台、床旁血液净化仪10台和高档进口监护床35张。目前,科室在重度心功能衰竭、心源性休克、脓毒症休克、重度ARDS机械通气、MODS及肝肾功能衰竭血液净化治疗、心搏骤停复苏后器官支持及围手术期患者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这些领域中,科室医护团队不断探索和研究,努力提供精细的临床治疗方案,通过精确诊断和科学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2023年获得重症医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并顺利通过甘肃省省级重点专科复评工作。

2018年以来,科室不断提升并改善医疗服务质量及救治能力,各项医疗指标取得了显著提升。共收治重症患者近万人,完成深静脉穿刺置管超5000例,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及治疗超2000例,床旁经皮气管切开超200例,气管插管并有创机械通气治疗超5000例,血液净化超3000例。同时,以重症医学科三病区2022年为例,全科收治患者425例,平均住院天数6.2,较前年降低。呼吸机使用402人,纤维支气管镜184人,血滤380人次,双重血浆滤过14人次,血浆置换22人,血液灌流22人次,ECMO2人次,经皮气管切开26人次。同时收住患者APACHEII评分大于15患者占比大于50%,感染性休克3h bundle完成率100%,ICU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100%,ICU深静脉血栓(DVT)预防率100%,ICU气管插管拔管后48小时内再插管率不足1%,非计划转入ICU率约5%,转出ICU48小时内重返率0.5%。科室5年来未发生安全不良事件及医疗纠纷事件。

重症医学科深知重症患者医疗需求的特殊性,积极通过多种形式不断提升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致力于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专业的医疗服务,以满足患者对优质医疗的需求。并根据医院质量管理工作要求,持续深入改进各病区医疗、护理质量,以目标为引领,以问题为导向,紧紧围绕质控工作目标,扎实推进重症医学学科发展。

近年来,科室不断完善质控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医疗、护理核心制度,进一步规范医护人员医疗行为及医疗操作,明确各级医护人员的职责和任务,确保质控工作的全面覆盖以及医疗质量和安全。认真规划、部署,对科室人员开展系统培训、学习,狠抓并落实各项核心制度,组织人员积极参与国内急诊及危重病相关学术会议,定期开展学术讲座、业务学习及专业培训,通过系统训练与临床实践的磨炼,不断充实、更新危重病理论及临床技能操作能力,尤其是医护人员的临床应急能力、病情评估能力和救治能力均得到了显著提高。同时,科室围绕医疗质量、护理质量、感染控制等方面定期开展质量评估及反馈,并对科室人员开展考核工作,常态化开展自查自纠,积极总结并改进完善。定期组织召开病区质控会,围绕病区医疗质量核心制度情况、诊疗流程、抗菌药物使用等指标进行分析,并对疑难死亡病例进行讨论,促进医护人员更好地理解和改进治疗方案,提升治疗效果,始终将医疗质量及患者安全放在首位。

科研引领,人才培育,引领科室新篇章

科研在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重症医学科始终紧密关注最新的医疗科技动态,并积极参与科研项目,不断创新并深入研究,努力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2018年以来,全科累计发表CSCD论文 67篇,SCI论文19篇,国家核心期刊论文19篇,其中包括护理方面论文总数20篇(SCI4篇、CSCD4篇)。获得甘肃省自然科技基金4项,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子项目1项,甘肃省青年基金项目一项,兰州市创新人才项目2项,兰州市城关区科技计划项目1项,中华国际交流基金项目1项,横向课题3项,兰州大学及医院内项目多项。董晨明主任医师及团队开展的“模拟人体生物钟镇静在ICU机械通气患者谵妄防控中的研究与应用”获得甘肃省医学科技二等奖。护理团队在科研方面同样取得突出进步,目前承担课题13项,其中省级课题4项、市级课题1项、萃英项目8项。

同时,科室在重症医学科主任马莉、总护士长牟成华带领下多次参与地区间学术交流,科研合作等,这也使科室医护人员拓宽了视野,了解了最新的医学进展和前沿技术,不仅提升了专业素养,也进一步提高了科室的整体医疗质量和科研水平。科室人员积极参与全省重症基层线上和线下培训课程的授课,为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人才是科室发展的核心力量,科室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致力于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鼓励医护人员积极参加学术会议和进修课程,与同行交流学习,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先后派出多名医护人员赴日本、加拿大以及北京阜外医院、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天坛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浙大附属儿童医院、复旦大学儿童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山东省立医院等国内外一流医院重症医学科进修学习,学习掌握了重症超声、ECMO及血流动力学治疗等技术,并将国内外先进理念及技术引入科室,推动科室不断向前发展。

目前,科室共有在职医师30人,其中主任医师6人、副主任医师8人、主治医师12人,住院医师4人,35-45岁科室中坚力量为17人,占总人数56%。科室医师均获得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5C”认证。现有护理人员89人,其中本科学历81人,男护11人,与床位数之比为2:1。

重症医学科同时承担着临床医学、麻醉医学专业本科生《危重病医学》的教学任务。同时承担住院医师规范化规培工作,定期组织安排教学查房、小讲课、病例讨论、出科考试等内容,让学生在规培过程中获得成长。在研究生教学方面,李培杰、马莉、董晨明主任医师以身作则,注重培育研究生的科研系统性、创新性及独立性,因材施教。此外,科室作为甘肃省重症护理专科护士培训基地,负责培养全省范围内重症护理人员。科室在医学教育方面始终发挥积极作用,为培养医学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

不辱使命,初心如磐,彰显责任与担当

重症医学科充分发挥公立医院的公益属性,积极践行初心使命,履行责任担当。不仅致力于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还积极开展义诊活动和对口帮扶工作,将优质医疗资源深入基层,惠及广大患者。

2023年,科室专家前往嘉峪关、酒泉、张掖、陇南、庆阳、定西、临夏、永登、卓尼、临洮等地积极参与开展基层帮扶活动及线上疑难病例讨论会,助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更好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在三年疫情期间,重症医学科的白衣战士们临危受命,毫不退缩,充分展现了医者的使命和担当。先后奔赴湖北省疫区、甘肃省核酸检测一线、兰州重离子医院、兰州新区医院等,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战疫最前线,凝心聚力,守护患者,以无畏的精神和专业的技术为疫情防控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9年底马莉作为天水、平凉及陇南地区新冠疫情远程会诊专家,参与指导48名新冠疫情治疗,在省内提出俯卧位鼻导管吸氧,全部患者痊愈出院,荣获2020年度医院抗疫先进个人。2021年10月,马莉担任兰州市重离子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指导制订了“重症医学科感染防控工作方案”“患者收治流程”“科室工作制度”,进一步优化了科室工作流程,确保科室全体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安全。在她的带领下,全体医护人员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收治的重症患者最终全部转危为安、顺利出院。

马莉、董晨明、曹雯主任医师多次作为兰州新冠疫情定点医院专家组成员,指导医疗救治工作,分别获得中共兰州市委、兰州市人民政府授予的“最美兰州人”和农工党省委会授予的“抗疫先锋”称号。张蓓及王映珍主任医师作为甘肃省第一批及第四批支援武汉的医疗队员,因在抗疫期间的突出表现,均获得省部级先进个人表彰。同时,张蓓及杨朝辉主任医师作为兰州定点医院抗疫队长,带领科护士长牟成华、病区护士长牛芳,董小荣、陈宇副主任医师,蔡红燕、王锐主治医师等数名重症医学科优秀医护多次奔赴抗疫一线,参与救治及核酸采集工作。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回首过去五年,重症医学科全体医护共同努力,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时光转瞬即逝,一路走来,兢兢业业、筚路蓝缕。科室将继续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质量改进和患者安全为核心,进一步规范及细化医疗护理质量,为疾病预防、患者康复及医院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