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线,1972年英国科学家Hounsfield 博士利用 X 射线成像原理研制成功横断面成像 CT并用于临床以来,CT 技术已经历了数次飞跃式发展。2008年,一种能根据人体组织对不同能量的X线吸收不同、得到比常规CT检查更多的信息的能谱CT首次亮相。
与此同时,pc28预测在线预测神测网3.2放射影像科主任周俊林教授团队潜心研究多年,最终完成“能谱CT的临床应用及技术创新”项目,借能谱CT这一新兴的多参数CT功能成像技术,大幅度提升了肿瘤的精准诊断、准确评估、预测预后及疗效评估,荣获2021年度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而这并不是该团队第一次荣获此殊荣,早在2014年,周俊林教授团队就以“脑肿瘤分级分型影像学研究”项目荣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为我国医疗健康事业发展贡献出了甘肃力量。
聚焦前沿科技突破诊断瓶颈
肿瘤精准的鉴别诊断、预后及疗效评估一直是临床急需解决的瓶颈问题。“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对CT的认识大多局限于它在形态学的显示方面,然而黑白影像当中,其实蕴含了大量的微小细节及动态变化。影像科医生在这纷繁复杂的黑白之间找寻蛛丝马迹无疑是困难的,而能谱CT的出现,正好为影像世界增添了一抹更深层次的亮彩,就好比获得了能望见更多风景的望远镜。”2013年,周俊林团队怀着这样的理念,开始对能谱CT的应用进行探索与研究。
能谱CT不同于传统CT成像的显著特征在于其实现了多参数成像,能够获得准确的单能量CT值、能谱曲线、有效原子序数和基物质浓度,具有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以及独特的能量分辨率及理化性质的分辨率,可实现对组织微细结构和功能状态的量化检测,从而让医生获得更加准确、全面的诊断。
近十年时间内,团队对肿瘤“异病同影”、“同病异影”的鉴别诊断以及分期分级分型等领域开展研究,涵盖肺肿瘤、纵隔肿瘤、肝肿瘤、胰腺肿瘤、肾肿瘤、消化道肿瘤等几乎全身体部位肿瘤,构建了体部肿瘤影像-临床-病理大数据库,通过对体部肿瘤能谱CT单能量成像、能谱曲线分析、基物质含量等参数量化检测与病理结果对照,揭示肿瘤能谱CT物质定量各参数指标动态变化规律与其分子病理学的相关性,建立能够最佳显示病灶的能谱单能量模型,深层次分析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以及物质代谢的变化机制,在此基础上进行精准影像诊断、鉴别诊断及分期与分级分型。
关于肿瘤的预后,在放射治疗方面,照射敏感性的评估是临床实践中的瓶颈,而对于肿瘤的抗血管生成治疗药物效果的动态观察同样也较为困难。周俊林团队围绕是否能用静态的影像分析疾病的动态发展确定了研究思路,决定以脑胶质瘤为代表,构建大鼠C6脑胶质瘤模型,开展系列动物实验,探讨基于能谱CT能量成像及其衍生出的多参数成像评价肿瘤生长的微观变化,以及不同治疗干预措施过程中的肿瘤及微环境的变化机制,评估脑胶质瘤血管生成、放疗反应及抗血管生成疗效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证明能谱CT可以反应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以及不同治疗措施干预后的微观变化,实现了胶质瘤瘤细胞增殖活性及血管生成的多参数模型的预临床验证,为临床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基于基因水平的分子靶向治疗为核心内容的精准化医疗逐渐成为预防和治疗多种癌肿的研究热点,团队分析了肺腺癌的能谱CT定量参数与肺腺癌患者EGFR突变状态之间的相关性,发现EGFR突变组和EGFR野生型组的CT能谱各项定量参数在动脉期(AP)和静脉期(VP)差异显著,联合各项定量参数区分EGFR 突变状态的AUC 大于0.75。并进一步在直肠癌患者KRAS突变状态中也获得了较好结果,为实现能谱CT术前无创性预测肿瘤基因表达提供了证据,为基因检测提供新方法,助力临床医生制定靶向治疗方案。
同时,团队基于“人工智能+医学影像”热点研究,将人工智能技术与CT大数据相结合,针对胃肠道肿瘤及肺癌研究领域具有挑战性的临床问题开展深入研究,改善影像辅助临床评估预后及基因表达的效果。研究显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较目前预后评价体系,可提供给更精准的预后预测概率,指导个性化的临床治疗方案,在术前预测肿瘤基因表达方面具有无创性优势,可指导靶向治疗,避免不必要的治疗,减轻患者医疗负担,最终实现能谱CT的技术优化与升级,拓展临床应用价值。
经过近十年攻关,团队基于能谱CT进行动物实验、临床研究(包括肿瘤的精准诊断、分型分级分期以及基因表达、脑血管病、新冠肺炎、骨生物力学及骨密度测量),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深入探索,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拓展临床应用场景,为临床精准治疗提供更丰富的影像学信息,对于优化治疗方案、改善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钻研数十年如一日 科研成果转化临床应用
周俊林教授在科研路上主要有三个研究方向,神经系统肿瘤的影像学、能谱CT的临床应用及基于影像的肿瘤人工智能研究。
随着CT、MRI等影像技术的进步,影像的能力在提升,但影像的诊断水平和评估能力仍不尽如人意。结合大量脑肿瘤病例病理结果和临床预后资料,周俊林主导和引导十多届研究生在神经系统肿瘤的影像学方向进行艰苦探索。十多年间,周俊林带领团队从脑肿瘤的精准影像诊断、肿瘤的分型、肿瘤的分级、肿瘤的细胞增殖与影像、肿瘤的血管增生与影像、肿瘤相关基因与影像,脑肿瘤的功能影像、肿瘤的分子影像、功能脑区与肿瘤的关系及肿瘤的预后及疗效预测等方面入手,对脑肿瘤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将其充分应用到临床治疗,并取得成功,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患者受益。同时,出版了《神经系统肿瘤影像与病理》、《中枢神经系统磁共振波谱诊断学》及《影像病例解读与分析》等专著,成果《脑肿瘤分级分型影像学研究》《脑肿瘤功能成像与精准诊疗的相关性研究》先后获得了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及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2年医院新购置了一台能谱CT设备,他们在做好临床工作的同时,从病人的接待、知情同意、筛选、扫描、重建、分析,一直到手术、病理跟踪及后续免疫组化,全程带领学生们跟进、落实、完成数据收集,为能谱CT临床应用研究做好准备。当时能谱CT设备还比较原始,由于要瞬间切换电压,设备产热很大,扫描几个病人后就会因为过度发热而停止扫描,只能停下来等温度降下来,常常几个病例就要做一早上,经常不能按时下班。近10年的时光,周俊林带领一批一批的研究生们坚持了下来,用扎实的行动换来的能谱CT领域的研究成果。《能谱CT的临床应用及技术创新》荣获2021年度甘肃省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和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出版专著《能谱CT的临床应用及进展》。
传道受业解惑 培养优秀医学人才
影像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较短,专业影像设备引入西部的时间也比较迟,医院影像的发展,始终徘徊在传统影像范围,像是一个照相馆的角色。当时影像学科的很多工作人员也不是专业学习影像的,没有人认为影像是一个专业性强、临床特别依赖的重要学科。
在周俊林教授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临床医生对影像科的诊断报告只是大概看看,手术医生也更相信直接手术探查看到的结果,他们几乎没有存在感,在这样的状态下发展学科非常困难。正是他的不懈坚持,带领团队借助科研,使学科平台得到了极大发展,获批甘肃省医学影像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医学影像学科被评为甘肃省省级医疗卫生甲等重点学科,已成为培育甘肃省医学影像人才肥沃的“土壤”。
作为导师必须坚守立德树人的核心任务,做精于“传道、受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唯有此,才能培养出具有家国情怀、人文素养、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能够胜任新时代新要求的一流医学人才。前几年,周俊林教授团队开启肿瘤医学影像人工智能工作,面临要去学习一系列工科和数学知识,还要与不同领域的合作者面对面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周俊林教授几乎从不缺席与学生们的科研小组会、大组会,从不缺席科学问题的讨论与争论,从不缺席开题报告中的尖锐问答,从不缺席在科研瓶颈时的“突然闯入”,也从不缺席在毕业论文中的字斟句酌和精雕细琢,更不缺席在毕业答辩时的鼓励和骄傲。他与学生一起成长,一起接受新的体验和考验,只为能够培养更多的优秀、高质量人才。
在周俊林教授团队的研究过程中,先后培养了60余名硕博士研究生,发表了100多篇学术论文,其中2018级博士研究生团队获得兰州大学科研先进集体,两位博士生的《基于CT影像组学和深度学习的进展期胃癌预后预测研究》和《基于CT影像组学预测肺腺癌EGFR分子分型的研究》分别荣获兰州大学和甘肃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一位硕士的《能谱CT在胸腺上皮性肿瘤WHO分型、Masaoka-Koga分期的价值研究》获学校和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多人获得甘肃省及兰州大学优秀毕业生、三好学生及国家奖学金等各类荣誉称号,培养的6名博士研究生均提前毕业并且获得国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如今,周俊林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二十余次在北美放射大会交流,并在国内多家综合性三甲医院推广,不仅提升了pc28预测在线预测神测网3.2放射影像科在国内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且得到国际同行广泛认可,进一步推动pc28预测在线预测神测网3.2乃至甘肃省影像专业的进步和发展。
【专家介绍】
周俊林,医学博士研究生,主任医师,教授,博导,pc28预测在线预测神测网3.2放射科主任,兰州大学医学影像学系主任,甘肃省医学影像重点实验室主任,甘肃省医学影像人工智能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负责人,甘肃省拔尖领军人才、甘肃省领军人才(第1层次),兰州大学英学者。研究方向:脑肿瘤影像、能谱 CT 应用、医学影像人工智能。现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常务委员及医学影像人工智能工作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及继续教育学组组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磁共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放射学分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卫生协会放射学分会副会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放射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等在内的20多个国家级学会的副主委、常委或委员。同时任甘肃省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甘肃省医学放射质量控制中心主任、甘肃省医学影像重点实验室主任、甘肃省省级医疗卫生重点学科(甲等)带头人及医学影像人工智能甘肃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负责人。并担任《实用放射学》杂志副主编,《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磁共振成像》、《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及《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等多个专业性期刊杂志常务编委、编委等任职。发表 CSCD 、 SCI 等论文300多篇,国际大会( RSNA 、 ISMRM 、 ECR )录用及交流50多次。先后主持包括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在内的科研项目20余项,科研获奖包括两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1完成人)在内的省市级各类奖项等20余项,主编或副主编专著5部,获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兰州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兰州大学隆基教学名师及兰州大学师德标兵等在内的多项教育成果和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