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兰大二院曾经有这样一群巾帼医者,她们身兼数职,是值得被尊重的一个群体,她们践行着白衣天使的使命,在平凡的岗位上持之以恒地奋斗,为患者撑起生命的蓝天。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其中几位白衣天使,感悟她们职业生涯中的医者仁心和深厚情怀!
一生只做幕后英雄
麻醉届有句俗语称:“手术治病、麻醉保命。只有小手术,没有小麻醉。”每一台手术的成功,患者想到最多的是手术医生,而往往忽略麻醉医生这一群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大多数人对麻醉医生的印象都是病人进入手术室后,给病人打一针麻药,让病人感觉不到疼痛就可以了。其实在手术室里,除了被寄予厚望的手术医生,还有一群时刻守护患者生命安危的麻醉师们,要让病人在术中安全舒适,术后平稳的醒来,手术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麻醉医生都必须时刻掌控。
“病人把自己的生命托付给我们,这是多么大的信任,我们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疏忽,每一个病人都是一场特殊的麻醉”这是pc28预测在线预测神测网3.2麻醉科第一代主任马丽华教授对学生的谆谆教导。作为甘肃省麻醉学科的创始人之一,她把一生献给钟爱的麻醉事业,在学科创建、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学术推广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马丽华教授虽已离开我们多年,但至今依然令甘肃省麻醉学界后辈医者敬仰怀念。
1934年7月,马丽华出生于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52年响应党的号召报名参加首届支援西北建设团,赴新疆伊犁工作。1954年考入西安医科大学医疗系本科,1959年毕业后分配到至当时的兰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医院于1961年正式成立麻醉专业组,为了麻醉学科发展的需要,她受命赴武汉同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进修学习,1965年回院后她开始独立负责麻醉组工作。1985年正式成立麻醉手术科,马丽华担任首任主任。
1996年天水第七届省麻醉年会期间工作照
(左起:石翊飒医生,张宪平秘书长,马丽华教授,孙晓雄主任)
在学科创建之初,工作极为艰苦,发展异常艰难,基本上是由外科医生或手术室护士兼任麻醉工作。全院麻醉器械仅有一两台103麻醉机,一个简易呼吸囊,一套气管插管的导管及一个腰麻包。麻醉药品单一,发生麻醉意外时往往手足无措。起初都用单次硬膜外麻醉,为了学科发展,马丽华教授积极引进和采用麻醉新业务、新技术。60年代至70年代曾先后在省内率先开展连续硬膜外麻醉(采用自制的18号粗针头磨成的尖头钝硬膜外针)。但连续硬膜外的导管因为只有国外进口,兰州买不到,需要从武汉、上海等地购买,一根细细的硬膜外导管就要3元钱。在经济等诸多方面发展相对落后的甘肃来说,3元钱已经很昂贵了,怎么办?病人的利益高于一切,马丽华提倡大家节约使用,把一根管子剪成三段,只用其厘米刻度,再接上小儿头皮静脉软管注药,保障了手术的正常开展。1975年,为抢救窑街煤矿大批烧伤病人,马丽华在省内率先应用氯胺酮静脉麻醉,在烧伤病人的救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80年代以来,她大胆淘汰乙醚吸入麻醉,应用新药咪唑安定、依托咪酯开展静脉麻醉,此项技术在当时已进入全国先进行列。每一台手术她都保持全神贯注的状态,一个声音、一个音调、一个速率的变化,她就能知道手术中发生了什么,并作出正确的应对,时刻保持手术者的最佳状态。从事麻醉事业30多年,任劳任怨,刻苦钻研,目睹眼前马主任精心组织编写的教材《麻醉常规》和《麻醉进修手册》,那一页页在时光里泛黄的字迹,沉淀着一代人对专业精益求精的痕迹,我们仿佛看到了流淌着的麻醉记忆。一生只做一件事,就是在麻醉专业道路上辛勤耕耘,不断探索!
1978年,马丽华教授与全省麻醉界田贵祥教授、刘彬主任、王惠恺主任等老专家共同组建了甘肃省麻醉学会,并担任麻醉学会委员兼秘书长达16年之久。1993年,马丽华当选为甘肃省第二届麻醉学委会主任委员。在这广阔的平台,举办多次有声有色的学术活动,为多少年轻的麻醉医生插上腾飞的翅膀。1982年她曾赴马达加斯加第四批援外医疗队工作2年,期间积极培养当地麻醉医生,并根据实际情况,探索运用回收病人自体血回输的方法弥补血源不足,保证了病人手术安全,深得马达加斯加卫生部的称赞。因工作业绩突出在马达加斯加火线入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她用实际行动践行入党时的庄严承诺。
谈起恩师马丽华教授,兰大二院原麻醉科主任石翊飒除了钦佩就是满满的感恩之情:“马主任是我在麻醉道路上的引路人,她一路鼓励我在麻醉专业上进修深造,报效家乡,因为甘肃这片土地需要麻醉专业人才,她是我终身学习的典范,前进的动力。除了专业方面,更应该学习她敬业奉献的精神”。
弹指一挥间,在她的带领下,几代麻醉人辛勤工作、不懈努力,我院麻醉专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今天的麻醉科已成为西北单体最大的麻醉学科之一,是一家集临床、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省级麻醉学重点学科,拥有完备的国际一流的现代化设备,麻醉团队各层次专业人才正继往开来、砥砺前行,创造更辉煌的未来!
化作春泥更护花
“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两旁,随时散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悲凉,这是对兰大二院原护理部主任韩敬杰职业生涯的最好诠释。韩主任专注热爱护理岗位,并倾尽一生心血,为二院乃至甘肃的护理事业奉献一生。
韩敬杰主任生前留影
1917年韩敬杰出生于湖北汉口,1936年至1938年在湖北汉口协和医院附设普仁高级护校肄业,1947年至1948年又在汉口普仁高级护校附设的助产士师资班进修班学习一年。毕业后她留在华东解放区医院工作。1950年,她随爱人一同响应党的召唤:“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千里迢迢来到西北一隅的甘肃兰州,融入西北这方土地,深深根扎在这里。先后在兰州大学医院,兰医附属一、二两院工作,曾担任护士长、总护士长、护理部主任等职。
60年代韩敬杰及护理团队
韩主任生前向我们介绍,当时兰州大学只有一个附属医院,也就是现在的兰大二院。初到医院,院内仅有的建筑是甘肃举院和几排简陋的平房,那时的医院无自来水、无暖气、病房只有33张床,护理人员极度紧缺,再加上她对饮食、生活不适应,面临着重重困难,但是那时的她却坚定信心,因为这里需要有技术的护理人员,再苦再累也不能退缩。面对繁重的护理任务,每天工作近12小时,对日常工作进行合理分工,制定合理工作流程,承担患者的生活护理。她来院的第二年,韩敬杰就被任命为大外科的护士长,当时的护理部的毛经纬主任,对她的工作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帮助,但由于特殊政治环境的影响,毛经纬主任和家人移居澳洲。于是,医院护理工作的重担就落在了韩敬杰的身上。
90年代韩敬杰主任受邀参加护士节授帽仪式
甘肃的护理事业起步晚、学科发展滞后,缺乏很多统一的标准化流程,护理师资不足,有的放矢的培训更是少之又少。被任命为护理部主任后,她雷厉风行、大胆实践、规范流程、有效培训,由她主编的《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一书,(甘肃省卫生厅出版发行),成为全省近万名护士的经典工作指南。她率先垂范、深入临床一线,敢抓敢管、制定严格管理制度,要求护士长以身作则、增加夜查房护理质控,开展丰富多彩的疾病健康教育、大幅度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整体素养和护理质量。同时协同当时在甘肃陆军总院的黎秀芳同志积极筹建甘肃护理学会,活跃丰富全省的护理学术活动,因为热爱而深耕,情系西北,梦牵二院,一干就是一辈子。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即使退休后她依然时刻关注医院护理发展,多次受邀参加护士节庆祝活动,对护理后辈们希望和寄语至今令人记忆犹新。韩主任于2020年6月29日离世,享年102岁。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韩主任那份对护理深厚的情结永远感染和激励着今天的护理工作者!
一个“拿刀”女医生的赤城情怀
一提起白淑芳教授,兰大二院泌尿外科的医护人员都是交口称赞,钦佩不已。白主任于1960年毕业于兰州医学院医疗系,随即分配到兰州医学院附属二院工作,曾在当时的大外科(普外、骨科、脑外科、麻醉科、泌尿外科)等一直轮转循环学习,通过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她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最终选择留在泌尿外科。作为一个女性选择做外科医生,需要付出更多艰辛体力的和坚韧的毅力。面对我们的采访,谈起自己的职业生涯,感受到的是她的一片赤诚情怀和无怨无悔。
pc28预测在线预测神测网3.2泌尿外科是由我国著名泌尿外科专家史成礼教授于1959年创立。谈到建科初期,环境简陋,人才奇缺,1972年,北京医学院附属医院的沈绍基教授调入兰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1974年泌尿外科从大外科中分出,独立建科,沈绍基教授任科主任。白淑芳主任即一直跟随沈教授学习。 沈教授成为她职业生涯的良师益友,带领她完成多例手术后,非常惊叹,“看似柔弱瘦小的这个年轻女大夫对解剖知识了如指掌,手术基本功底如此扎实”。不但给与她高度评价,而且放手大胆让她完成各种泌尿科高难度手术。白主任聪慧刻苦,领悟力极强,尤其是在男性科、女性及小儿泌尿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以及疑难病症的诊治上砥志研思,具有独到的见解。
白淑芳教授与同仁合影(左一)
70年代,工作非常繁忙,临床工作不分白天黑夜,全病房的患者由白淑芳和刘国栋教授各带一组管理。查房、门诊忙得连轴转,手术多,但手术间少,所以手术安排异常紧张。当时要求休息时间仍然要在科室看书学习,因此家庭孩子无暇顾及,但他们乐此不疲。尤其是外语学习方面学术氛围浓厚,每个医生每月都要翻译一篇专业论文,科室学习外语的氛围一直沿袭至今。白淑芳教授一生淡泊名利,一心只做临床,她和秦大山教授在简易的动物实验室钻研显微外科,潜心练习血管吻合技术,即在兔子的耳朵上做血管吻合,给狗进行肾移植。废寝忘食的拼搏为日后业务开展练就了扎实的功底。
1983年10月,医院接诊一名3个月的小婴儿曹某,其阴茎由根部完全断裂, 当地医院无法进行儿童的阴茎再接术。当时患儿出血较多,伤口未包扎,焦急的亲属送来我院,断离的阴茎未带来,后又回农村家中将断离的阴茎找回。此时,阴茎离断已经十三小时,一旦耽误太久,断肢坏死,便会造成患儿终身的残疾。泌尿外科快速组织专家会诊讨论,将患儿转入特护病房,紧急安排手术。由于患儿转至我院时,阴茎完全分离,背侧神经全部切断,且有大量出血情况,伤情十分危急,同时,婴幼儿阴茎完全离断损伤非常罕见,国内外均罕有报道和治疗经验。这场手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沈教授的组织下、白淑芳主任第一时间确定了手术方案,在清理坏死部位和初步止血后,随即进行了显微镜下离断阴茎的再植手术,婴儿的血管细如发丝,操作难度很大,手术进行了四个多小时终于再植成功。离断的被接上,且绝大部分神经和血管均已精准对接,同时也将海绵体和尿道进行了精细吻合。此次手术的成功在第二届全国小儿外科学术会议上受到高度关注和赞誉,为此,甘肃日报也给与高度评价。白淑芳教授在泌尿外科专业上深耕钻研,在中华泌尿外科杂志发表论文多篇,其中《膀胱灌注BCG治疗膀胱浸润性癌的临床观察》入选在北京召开的首届泌尿外科国际会议及论文集,全国泌尿专家充分肯定了BCG的治疗效果。
段国兰(左二) 白淑芳教授(左三)刘国栋 陈一戎 秦大山教授合影
弹指一挥间,桃李年华,青丝变白发,白淑芳教授从事泌尿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在泌尿外科兢兢业业奉献一生。年过半百时,依然不辞辛苦,奔赴地县医院、在全省基层医院培养大量专业人才。1997年退休后,她依然忙碌在临床一线,手术、查房,带教指导年轻医生,成为科室医生的坚强后盾。采访中,白淑芳教授谈到泌尿外科从最初的9张床到今天的学科的蓬勃发展,作为国家重点专科,学术队伍整体素质极高,人才梯队结构合理,她内心很是欣慰和骄傲,并坚信泌尿学科一定会创造更辉煌的成绩!
你若倾心托付,我必全力以赴
走进已退休多年的耳鼻喉科邱以英教授家里,已经邱主任精神矍铄,谦逊低调,虽已93岁高龄,但从她内心散发出涵养和素质依旧感染者我们。
1958年,邱以英毕业于四川华西医科大学医学院,当时的梦想就是相当一名医生,从小立志的原因源于母亲因为病情耽误很早就去世。毕业后起初想当一名内科医生,后来又想当一名眼科医生,但是根据当时医疗资源的短缺,国家急需培养耳鼻喉科专业人才。邱以英想国家培养我上大学,从心底里感恩党的培养,哪里需要我就要去哪里,她毫不犹豫选择了该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市耳鼻喉科医院。好学上进的她在那里刻苦钻研业务,三年时间很快就成长为科室的骨干力量。1961年,根据国家支援边疆的号令,要求专业人才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爱人从事勘探专业,他们便双双加入支援建设大西北的洪流中。当时北京这所医院极力挽留她,面对平台和机遇更好的大城市,她还是选择毫不犹豫的选择来到经济落后、地域荒芜的甘肃兰州。
邱以英教授与其爱人家中合影
1961年10月,她来到兰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时任科主任的史培柱看到眼前这个弱不禁风的年轻女孩,既佩服又担忧,因为该学科很多时候要利用手臂的力量驾驭喉镜、气管镜等内镜仪器,而当时选择耳鼻喉专业的全是男医生,史主任对年轻医生既严格又格外关爱,开玩笑的对邱以英说到,“想要干好耳鼻喉,那你就每天好好锻炼身体,着重还要锻炼手臂的力量,每天拿着砖头练”。不服输的倔强性格锻造了她坚持不懈 一定要做到最好的决心“你们男人能做的,我也能做到,你们能抢救的,我也一样能抢救”多年来,邱以英主任始终怀着一颗仁爱之心和热爱医学事业的真挚感情,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专业上精益求精,深得患者的信赖。
80年代五官科病区部分人员合影
回顾自己四十多年的工作经历,有一件事成为她职业生涯永远的遗憾。六七十年代,当时的兰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耳鼻喉科设在五官科病区,总共设置床位十几张,患者异常多,还经常收治气管异物、急性喉炎等急危重症患者。她清晰的记得,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因气管异物,父亲急匆匆抱来科室,为了挽救孩子生命,需要紧急进行气管切开,但孩子父亲观念保守,及其固执,医护人员反复劝说,他依旧不同意医生进行气管切开,最终孩子因呼吸衰竭而死亡。孩子父亲一言不发将孩子抱走后,邱玉英心里异常难受,感觉自己作为一个医生,还是没有尽到责任,自己不是一个好医生,没有向家属认认真真的把病情的危险性和进一步救治的意义讲透,心中内疚不安很久。时间过去不久,又发生了一件事,有天夜里她值班,一线医生急匆匆的来报告,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突然发生很严重的急性喉炎,并发急性喉头水肿,如果不及时救治,后果不堪设想,家属情绪也及其急躁,邱以英果断采取一系列抢救措施,孩子很快转危为安。乖巧的小女孩逢人边说“是邱姨姨救了我的命”这个孩子从六七岁一直到成年参加工作,每年都来看望她,并一直和她保持联系,邱主任和她们全家成为了好朋友。同时她也深深的感悟到“只要全心全意的对患者付出,他们一定会理解并感恩的,即使路遇急危患者,不在我的学科救治范围,我也会毫不犹豫去相助,只要病人有危险,这就是医生的责任和义务,是一个医生的本能。”
巾帼不让须眉,尽显医者风采,聚焦pc28预测在线预测神测网3.2一代代在医学之路上奋进探索,默默奉献的一代代女性医护工作者,她们把治病救人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把解除病人痛苦作为自己的不懈追求。在并不平坦的医学道路上,她们眼中有光,心中有爱,每一位女性都自带光芒,每一位女性医护人员都值得被尊重,她们将一直影响着我们,感染者我们,也激励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