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为了深化医教协同,医院整合教研室,下设内外妇儿等27个教研室,其中内科学及外科学教研室按三级学科设置若干教研室,总计42个教研室。各教研室以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为契机,扬长补短,创新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这一期,让我们一起走进消化内科学教研室,看看他们在推动医学教育内涵发展以及认证工作做了哪些努力呢?
“以前,把幻灯讲细讲清楚就是一名好老师,现在和以往大不同了,我们再不能让学生以一种被动发展状态成长了。”在和消化内科学教研室教师的沟通中,印象最深的是他们教学思维的改变。他们多次提到了“启发式”“学习效率”“以学生为本”“师生互动”“临床逻辑思维”“问题导向”等现代教学理念。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消化内科学教研室结合临床医学专业认证,重新梳理教学工作,及时改进不足,挖掘优势,把优势做成特色。尤其是结合实习同学的现状,在指导病例书写、强化无菌观念和职业暴露防护等方面做了很好的努力。
指导和规范病例书写
“医学生在实习阶段刚刚接触临床,正处于将基础理论与临床实际结合的尝试阶段,病例书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这也是往往容易被忽略的部分,作为带教老师,我们必须让实习生认识到病例书写的重要性。”贠老师认真地介绍道。在带教过程中发现同学们病例书写的基本功比较薄弱之后,消化内科学教研室病例书写由脱产带教老师负责指导和批改。这种专人负责重点强化,旨在实现两个目标,一个是强化实习同学对病历书写格式及病历严谨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二是通过主诉和现病史的点评指导,围绕消化系统疾病常见症状体征的讲解,启发和引导学生补补病史采集的课,培养学生的临床思路和诊疗的逻辑思维。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在批改的过程中,可以总结共性问题,这样可以有针对性的给予反馈和强化训练。在和教师们沟通的过程中,他们想给大家传达的一个理念就是:病例不仅仅是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医疗文书,它同时也在对症状、查体、辅助检查等进行归纳、分析、总结的过程中,涵盖着对临床诊疗思维的体现和培养。“在消化内科三周的实习结束后,看着学生递交的病例比第一次更加规范、严谨、全面,诊疗思维更加有逻辑性是我们比较欣慰的事情”。
强化无菌观念和职业暴露防护
“为了提高学生临床操作能力,我们积极为学生争取动手操作的机会。但是发现部分同学在操作过程中无菌观念和职业防护意识淡薄,为医患双方埋下很大的安全和健康隐患。”消化内科带教老师说道,“医护人员工作在临床第一线,与病人接触最为密切,职业暴露的危险性大,在临床工作中存在着许多职业感染机会。刚进入临床的实习生来说,学习临床操作热情高,但是缺乏熟练的操作和防护意识,很容易造成伤害。”因此,消化科从入科教育到小讲课、技能操作等各个环节都结合具体事例和情景给实习同学强调无菌观念和职业暴露防护的重要性。医疗废物的处理、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职业暴露的处理等相关知识往往是实习过程中带教老师容易忽略的一部分教育,但是确实是每个教研室应该和必须加入的一项教育内容。
努力规范教学查房
“以前,教学查房和医疗查房界限不清,存在医疗查房代替教学查房的问题。但现在跟以往相比,教学查房确实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消化内科副教授于忆老师说,“如何开展好教学查房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既然做得不好,那就要学习。为了规范教学查房,外出观摩学习兄弟院校教学查房是我们做的第一步”。贠老师补充道:“结合院内培训和外出观摩,同时结合本科室病种特点和临床经验,一周一次的教学查房开展有了一些进步,但是还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上周,有幸观摩了于老师的教学查房,她认真耐心的查体指导过程、引导式提问、热情洋溢的讲解让人印象深刻。“如果听不到肠鸣音,如何诱发呢?”“针对这个病人,心脏听诊需不需要呢?”“下肢浮肿要不要看呢?”“其他同学们还有没有补充呢?”……于老师认真耐心地观察实习学生查体过程,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足,诱发性地指导学生,帮助学生及时提取理论知识,促进理论知识和临床实际的有效结合。回到示教室后,于老师继续补充,在师生互动、热烈的讨论中结束了整个教学查房。教学查房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医师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消化内科学也在不断改进中进步,相信他们会越来做好。
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是让大家重新审视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好机会,对于一所大学医院意义重大。各教研室围绕医学人才培养和认证工作都在不断改进和完善。消化内科学教研室自2016年按三级学科设置成立以来,在教研室主任黄晓俊老师的带领下,在传统教学思维的基础上,积极学习现代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临床基本功和医学人文素养的培养,从病历书写、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无菌观念和职业暴露防护、教学查房等方面作出的努力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为了促进各教研室的相互学习和借鉴,我们将推出“以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为契机推动医学教育内涵发展之教研室工作纪实”系列报道,希望大家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