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是由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迁延而来或长期接受各种小剂量电离辐射 (主要是X射线、β射线、γ射线)以及放射性同位素照射引起的皮肤损害。
随着放射线应用于医学诊断及治疗的不断普及,患者与医务工作者接触放射线的机会不断增加,因此本病有增加趋势。最常见的两大发病因素为:职业性因素与医源性因素。
职业性因素:放射科或放疗科以及介入科医师;从事核工业工作者。
医源性因素:恶性肿瘤术后配合放疗患者、良性肿瘤(如血管瘤)同位素治疗者、瘢痕疙瘩术后浅层X线照射或同位素治疗者。
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最常见两种表现形式:
慢性放射皮炎:
表现为皮肤干燥萎缩,皮脂腺及汗腺分泌减少,甚至皲裂或呈蒜皮样裂开,或硬结性水肿,毛发脱落永不再生。甲皱襞微循环改变,指甲晦暗、变脆、粗糙、失去光泽,并出现裂纹,甚至脱落。皮肤色素沉着或脱失,皮下血管或毛细血管扩张。
慢性放射性溃疡:放射性皮肤溃疡多发生于放射敏感的皮肤区域,如会阴部、腋下、颈部等皮肤皱折处,可能是由于此处皮肤较薄,汗腺和皮脂腺分泌较为活跃的特点从而使损伤更易发生。
放射性溃疡不同于其他皮肤溃疡:放射性皮肤损伤较难愈合,此类损伤不同于一般烧伤或溃疡。射线不仅仅造成皮肤损害,而且透过皮肤引起深部组织的损伤。射线直接作用于皮肤及其深部组织细胞,发生渐进性退变和坏死,而且迁延时间长,最终形成广泛纤维化,同时造成微血管和小血管内皮细胞的损害,产生内膜炎,引起血管内膜增厚,管腔狭窄、闭塞或血栓形成,使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加重组织损伤。这类病变呈进行性、不可逆性发展,一旦形成溃疡,则很难自行愈合。放射性皮肤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此外,用60Co γ射线、深部X射线和加速器的电子束治疗时,其能量高、穿透性强,损害常波及肌肉、肌腱、骨骼和多处深部脏器,故此类损伤又是一种复合性多组织器官的损伤。溃疡面易遭受细菌感染,加重组织坏死,使溃疡面不断扩大加深,可造成大片肌肉坏死、骨髓炎或骨坏死等。溃疡基底常呈潜行性,窦腔不规则,外观污秽,往往很少或无肉芽生长,渗出物较多,溃疡四周往往为坚硬似皮革状的纤维化区域。
放射性溃疡恶变:
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难治性及复杂性:
放射性皮肤的损伤的病理改变主要是血管损伤和微循环障碍,造成血管通透性的改变。由于放射线直接作用于皮肤细胞使受照组织的细胞内各种酶和染色体的功能及形态都受到潜在性及永久性的损伤,导致受照局部的血管内膜发生炎性变化,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引起局部完全性或不完全性缺血及广泛纤维化,出现血供障碍,从而愈合能力差,而血管变化又可以引起剧烈的疼痛,因此,一旦形成放射性溃疡,是难以用传统的方法治愈的,因而产生新的治疗难题。
皮肤软组织受放射线损伤后,局部再生修复能力差,一旦发生溃疡很难自愈,若合并感染迁延不愈。而长期的创面不愈、大量蛋白丢失,又可使病人的全身情况较差,出现贫血和低蛋白血症。放射性溃疡如侵袭到周围神经,可出现局部剧烈疼痛或神经受损影响肢体活动。溃疡若侵及大血管,可造成血管破裂出血并危及生命。
颈部多见于头颈部、胸部肿瘤放疗所致。该部位放射性溃疡特点有:(1)累及器官多,严重者可引起呼吸、吞咽困难,甚至侵及颈动、静脉,造成破裂大出血;(2)病变局部组织粘连、纤维化严重,解剖层次不清,极易损伤重要血管、神经、气管等组织器官,手术风险大[18]。手术时可采用姑息性清创,利用胸大肌、背阔肌、斜方肌肌皮瓣和胸肩峰皮瓣等修复创面。胸大肌肌皮瓣因其优点众多而常被采用,效果满意。
手术治疗
对于局部皮肤放射损伤,近年来国内外多主张采取局部扩大切除,以组织移植修复的手术来治疗皮肤严重放射损伤。
(1)手术指征:①各部位的急、慢性Ⅲ度损伤、坏死和溃疡超过3cm者;②功能部位(如手)的急、慢性Ⅱ度损伤,早期手术可防止关节畸形,以保证功能的恢复;③慢性期、慢性皮炎的溃疡与瘢痕;④发生癌变者。
(2)手术时机:根据受照射剂量,判断可能损伤深度,坏死、溃疡的境界基本清楚即可采取手术治疗。一般在伤后1~2个月(即反应期达高峰后)。
(3)切除范围和深度:尽量将照射区域中损伤的组织全部切除,以1次彻底切除为好。一般切除范围应超过损伤边缘0.5~1cm,否则损伤组织边缘供血不足,使移植的皮片或皮瓣与创缘愈合不良而发生手术后裂开等并发症,影响皮瓣成活及伤口愈合。切除深度应包括所有受照射后坏死、变性组织,对瘢痕或溃疡组织应做彻底扩创术,使创底和创缘组织柔软,富有血供的正常组织。
(4)切除后创面的修复:损伤区及溃疡切除后,大多数创面都不能直接合拢缝合,常常需要采用皮肤组织移植的方法来修复。可根据损伤深浅、创面大小及患者的全身情况等合理选择最佳方法来修复缺损区。目前的修复组织有皮片、皮瓣、带血管蒂的皮瓣、肌皮瓣、肌瓣和大网膜等。
(5)有关截肢(指或趾)问题:肢体大剂量照射后严重放射损伤或发生恶变时,应考虑截肢(指或趾)手术。有人主张无论哪种射线,局部照射剂量>100Gy时,以早期做截肢术为妥。截肢时,应注意判断损伤范围,截除平面应超过损伤边缘3~
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具有潜在性、进行性以及反复性损害的特征, 所以其预防显得尤为重要。放射性皮肤癌 应以 预 防为主。从事放射线 工作人员应严 格遵守操作规程 加强 防护措施,对长期 接触射线或放 射性物质人员应 定期观 察和随诊。对 良性疾患采用 放射治疗要严格掌 握适应 症,合理设 计照射方法,制 定出正确的照射剂量。国外 已报 道很多 因美 容放疗致癌的资料,国内也有类 似教训,应 引以 为戒。对 已有慢性 放射性皮肤 损伤 的患 者应 定期 随访,积极采 取正确 的治疗措 施,防止遭受 物理 性和化 学性 的刺激 而加 重损伤,对 已有 溃疡病例 应及时外科手术治疗。由于放射性皮肤癌多属高 分化鳞状细胞癌或基 底细 胞癌,加之 损伤局 部 纤维 化 明显,增生的血管,淋巴管栓塞,一定程度上限制 了癌组 织的扩散和 远位转移。因此,早期诊 断、早期 治疗 后,预 后是 良好 的。外科 手术是 治疗 此类癌肿的较 理想方法 。
严格掌握放射剂量、分割剂量、减少放射重叠区域、加强放射防护对于预防放疗后的并发症起到一定作用,但因为不同患者对放射线敏感性的不同,使得剂量的大小很难控制。有学者提出在术中接受照射可绕开皮肤及皮下组织,从而预防放射性皮肤损伤。改进放疗技术,选择适宜种类和能量的照射源,使放射的最高剂量出现在病灶处而尽量减少正常组织的受照射量。对于不同的患者要制定个体化的放射治疗方案。对于慢性的皮肤纤维化,需要防止皮肤的破溃及感染。理疗、按摩、主动及被动的功能练习等并不能控制放射纤维化的发生及发展,但对保持关节的活动度及防止挛缩等方面有积极作用。有放疗病史的患者,应定期到专科门诊复查,以防漏诊、误诊,并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1)对放射源要严格管理、妥善保管和定期检查。
(2)从事放射线工作者应加强防护措施,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3)普及放射性核素知识,使用人员一定要经过专业培训。
(4)在使用X线机、荧光屏下探查异物和骨折复位固定时,工作人员的手要避免长时间直接暴露在X线照射下操作,一定要戴铅手套。
(5)良性疾患放疗时,应该考虑电离辐射的晚期效应,慎重权衡其利害关系。
(6)肿瘤放疗时,应准确掌握治疗剂量,应避免照射剂量过大。病变广泛者,应分期分批照射治疗。
(7)从事放射性物质和仪器的生产、维修和使用人员应定期体检,发现有病变倾向者应及时休息,对病情较重者应考虑调换工作。
(8)发生核意外事故时,应立即进行现场应急处理,以防止进一步加重病情。洗消和保护皮肤创面后,迅速输送医院治疗。
皮肤是辐射中度敏感组织之一。一般将皮肤的辐射损伤效应分为急性期效应
(6个月以内)和远期效应(6个月以上)闭。急性期效应的早期改变是由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引起,随后是因表皮基底细胞的破坏并继发炎症反应和免疫系统激活所至。受不同剂量照射后皮肤区还可以发生照射区重上皮化甚至所有的基底细胞死亡,小血管血栓形成,血管收缩,从而引起干性脱皮和湿性脱皮。远期效应则主要包括色素改变,皮肤和皮下组织纤维化,毛细血管扩张,附属腺体的破坏,还可以出现明显的坏死或癌变。大量研究表明,辐射对伤口的愈合影响的可能机理为闭:1.照射后伤口局部炎症反应减弱,尤其是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渗出减少,对伤口愈合的启动和发展不利;
2.射线直接和间接损伤伤口周围的组织细胞特别是低分化的间充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使其迁移、增殖、分化和分泌受到影响,I、nl型胶原mNRA转录和蛋白质合成受抑制,伤口收缩受到影响;.
3射线影响肉芽组织中毛细血管网的生成,使新生组织营养不良;4.射线损伤受照区血管结构引起伤口周围及底部组织血液循环障碍。不但使伤口局部营养不良,还大大减少了调节伤口愈合过程的血源成分的来源。另外,受照射区末梢神经变性,神经营养发生障碍以及射线损伤影响全身情况致外周血中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减少等可能也是导致放射损伤伤口愈合延迟的部分原因。